聚合阅读

会展经济相关的文章

expoon网展聚合所有会展经济相关的新闻资讯,为你提供最新的相关行业报道。

涪陵:会展经济亮点初现 整体实力不足

涪陵:会展经济亮点初现 整体实力不足

涪陵有会展业吗?在百度贴吧,有网友提出这样的疑问。网友“车辆蟋蟀”跟帖:是重庆会展中心那种大商业综合楼么?没地方,但是我估计以后新区那边会有的。而网友“尼古拉下士”则回复:地方小,企业少,资源不足,条件落后,总而言之会展业早就被重庆掌握在手里了。亮点初现整体实力不足其实涪陵也有会展业。今年,由巴渝都市报社借助“读者节”平台打造的房展会、美居节等活动,以及国庆节期间在涪陵举办的2013中国国际宠物休闲文化博览会,成为涪陵会展经济为数不多的亮点。涪陵区商务局近日回应媒体时介绍,今年,由区商务部门主办或协办的展会有9个,合计展出面积10万平方米,直接收入4280万元,拉动销售收入20亿元,会展促销成效显著。然而,重庆市商委同期发布消息称,仅仅今年前10个月,重庆市各类节庆会展活动创造直接收入52亿元,拉动消费398.8亿元,同比增长15.1%。涪陵会展经济在全市盘子中占的份额确实与涪陵的地位不相称。打造大城市需要会展经济有经济学者说过,“一座城市办展会,就相当于一架飞机在这座城市上空撒钞票”。这句话看似夸张,却蕴含着经济规律。会展业能给主办地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创造商机,吸引投资,推动商贸旅游业的发展,进而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经济对城市形象的树立、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这对正致力于打造现代化大城市的涪陵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为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业界人士认为,会展是典型的都市型产业,需要各方面因素的支持,如交通、餐饮、宾馆、旅游、人流、环境、信息、广告、服务等基础性条件,而这些因素的完善和提高又反过来推动会展业的发展。因此,城市与会展从来就是、也必将继续保持着这种高度互动的关系。没有城市,会展业无以立足;没有会展,现代城市将大为失色。打造会展业需专业场馆和人才涪陵的会展业仍处于原始粗放阶段。由于缺乏专业场馆,不少展销活动只能占用城市公共空间。另外,规模和档次也亟待提高。这是涪陵和主城以及其他城市的差距。目前重庆主城有展览场馆3家,分别是南坪国际会展中心、陈家坪技术展览中心和九龙坡农展馆,展馆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除此外,西部最大展馆——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也已经投入运营,将会承办更多大型国际性展会和专业展会。反观涪陵,展会多以平常的美食消费购物活动为主,场地也只能布置在涪陵广场、体育场、金科步行街等城市公共空间。为此,业界人士认为,涪陵要发展会展经济,合理布局专业场馆并加紧其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另外,必须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人士,走专业、品牌会展的道路。做大会展经济,人才非常关键。要办高端展览,就必须要有相关运营经验的高端人才,也就是业内通常所说的会展策划师,这也是制约涪陵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如果把一座城市比喻成是一本书,会展就是书的封面,让这个封面五彩缤纷的人就是会展策划师。”业内人士说,会展是把最好的、最先进的东西拿出来供人看、供人选,这就需要从事会展的市场调研、方案策划、销售和营运管理等的专业人士。

2013年12月11日

第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合作论坛明年1月在无锡举行

第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合作论坛明年1月在无锡举行

中国贸促会(CCPIT)成立于1952年5月,是由中国经济贸易界的代表性人士、企业和团体组成的全国民间对外经贸组织。贸促会主要开展促进对外贸易、引用外资及外国先进技术的中外经济技术合作等活动,致力于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增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以及经贸界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中国贸促会与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和独立组展商协会(SISO)三家全球性非政府展览组织合作,先后在北京、广州、上海、成都、南京等城市连续举办了九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CEFCO),更为中外会展业之间搭建起了一个高端平台,成为中外会展业之间和国内同行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载体。经过九年的不懈努力,CEFCO已经成为中国会展业界的品牌论坛,在国际会展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目前,从规模和人数上来说,CEFCO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展览专业论坛。往届论坛共有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位会展业及各界人士参加,其中境外参会代表达1000人。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展览公司和会展业相关组织的330余位中外嘉宾先后在论坛上发表了精彩演讲。2013年在重庆举办的CEFCO论坛将主题定为“探索畅想定义新成长”,论坛通过对大选后国际经济趋势的分析与讨论,对会展业的发展提出了前瞻性的意见与建议。2012年的CEFCO论坛则以“轻松点,成功多一点”为主题,就旅游目的地会展潜力开发、新兴媒体的影响以及政府对会展业的社会管理职能等内容进行了深度交流,探寻中国会展业的成功之路。2011年CEFCO论坛以“谋篇布局新视野”为主题,探讨会展业的未来趋势以及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舞台中脱颖而出,从而提升中国会展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各方代表齐会江南,共商良策。论坛每年共有600——700家知名人士参会,其中包括近100人来自海外。CEFCO论坛坚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不断创新思路,致力于打造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品牌论坛,将中国会展业做大做强。2014年1月9至10日,CEFCO论坛将在无锡市举行,而今年正逢论坛十周年,届时还将举行论坛十周年纪念活动。相信在“开放?合作?共赢”的宗旨下,CEFCO论坛将开启更多中外展览界合作的新窗口。第十届CEFCO论坛将下设一场全体会议及四场分组会议。会议将着眼于国内外的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解读会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历届参会规模来看,本届论坛预计将吸引500多名全球会展业界精英和商界人士齐聚无锡,为会展业未来发展共商良策。借助于前九届扎实的基础和中国会展业蓬勃发展的态势,第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必将又是一次国际会展业的年度盛会。

2013年12月10日

会展经济对促进机械装备产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会展经济对促进机械装备产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韶关是广东的老工业基地,目前,韶关规模以上机械装备企业发展到了100多家,年工业总产值170多亿元,大部分集聚在莞韶园。如果说第二届高峰论坛推陈出新的“中国机械博士大会高峰会议”将论坛的高端信息和高端人才融为一体,那么第三届广东(韶关)装备制造业高峰论坛的新亮点—“首届韶关机械装备及零部件展览会”则是在两届论坛成功运营的效应下,贸易展览应运而生。显然,莞韶园在国际化和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尝试,将东莞的会展模式移植到韶关装备制造业,向服务的高端化迈进,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这将为莞韶园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老工业基地的展会梦去年5月,在参观德国汉诺威工业展览会期间,韶关市委书记郑振涛就提出“韶关能不能办自己的机械展览会?”。韶关市副市长许志新在致辞中颇为感概:“谁还曾记得,韶关是广东省的重工业基地?谁还曾记得,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建立起韶关钢铁厂、冶炼厂、挖掘机厂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谁还曾记得,广东省的第一台电风扇、第一台电冰箱、第一台计算机均在韶关研制?”韶关是广东的老工业基地。目前,韶关规模以上机械装备企业发展到了100多家,年工业总产值170多亿元,大部分集聚在莞韶园。汽车零配件、液压油缸、发配电成套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已呈现优势,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两次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更是大声向业界传递出莞韶园打造广东装备制造业总部基地的决心、气魄以及一系列部署。因此,办展会的客观要素已经具备。此外,莞韶产业园是东莞与韶关两市合作共建的园区。近20年来,东莞依托本土制造业集群效应,以打造“华南工业展览之都”为目标,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成功打造了家具展、服装展、毛织展、加博会、漫博会、电博会等一系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展会,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将东莞会展的成功模式嫁接到韶关,机械装备展览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在成功举办了两届广东装备论坛之后,经过充分的考察论证和筹划准备,莞韶园决定在第三届广东装备论坛期间,与东莞市产业合作办、韶关机械行业协会共同举办首届韶关机械装备及零部件展览会。东莞市产业合作办主任罗斌说,韶关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办展办会经验逐渐积累,莞韶园积极筹办韶关机械展,“移植”东莞成熟的会展经验,主动为本土企业服务,帮助企业宣传产品、展示形象,将极大地推动韶关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韶关市副市长许志新说,首届韶关机械装备及零部件展览会的举办,目的是要展现韶关机械装备业的厚重基础和历史精彩,重塑韶关装备制造业的形象,重振广东机械装备产业基地的雄风。韶关会展经济的起步和预演那么,首次展会试水的效果又如何?在首届“韶关机械装备及零部件展览会”现场,刚刚在上海参加完机械展的比亚迪电动叉车亮相。作为莞韶园的龙头企业项目,比亚迪在韶关计划投资10亿元,一期项目已经投资2亿多元,基地厂房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现有工人600多名,该基地全部用于生产比亚迪叉车项目。比亚迪新能源电动叉车,定位为高端产品,所以售价也相对较高。今年4月,首批叉车产品下线,年内产量预计达到1000辆,未来几年产量将达到1至2万辆,该叉车市场售价在16-18万元/台,目前已在全世界范围销售,国内的美的、蒙牛、哇哈哈等企业仓储物流方面,均有在使用比亚迪叉车。比亚迪相关负责人表示:“韶关机械装备及零部件展览会”对于促进比亚迪跟同行之间的交流,让更多的客户了解新能源叉车,更好地将产品推向市场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比亚迪的借展会拓市场的想法不是孤例,首届展会得到企业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各地参展企业达66家,但是首次展会的试水还只是立足韶关,呼应珠三角,辐射泛珠区域,以本地企业参与为主,适当吸纳一些有来园区投资意向的省内外企业参展。来自佛山机械行业的一行人告诉记者,他们希望明年有机会也能过来办展。莞韶园管委会主任陈仲球说,作为韶关会展经济的起步和预演,首届机械装备及零部件展览会的成功举办,对于促进韶关机械装备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推动韶关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013年12月09日

天津海关积极支持天津会展经济

天津海关积极支持天津会展经济

天津海关积极支持天津会展经济天津海关积极支持会展经济,“天津海关在通关上的高效率保证了展览品按期进馆。”在近期举办的2013天津(环渤海)国际食品交易会上,承接展览会货物通关申报的天津国际经济贸易展览中心有限公司贸易部门经理牛晶说。此前,部分展览品由于船期延误等原因,临近展览会开幕才抵达口岸,天津海关开通绿色通道,加班加点为其办理通关手续,确保了进境展览品如期参展。对于从事外贸业务的参展企业,天津海关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措施,有力提升了外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中国农发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熊贞说:“这次展览会上,海关的政策支持对我们企业洽谈业务起到了很大帮助,与国外客户又新签了几票大单!”天津海关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通过创新多项服务举措,为展览会各方提供长效、全方位的通关服务,促进天津展览业外贸稳定增长。该关构建展览会“一站式”服务平台,设立专用窗口,及时解答业务咨询,快速办理申报手续;在节假日及非工作时间实行预约通关,针对展览品种类多、布展时间紧等特点,提高通关效率,确保展览品按时进入展位;展览会举办期间派员驻会,近距离宣讲海关政策法规,积极促进展览品贸易意向签订,展览会结束后积极指导企业办理展览品留购、转关、退运等手续。此外,该关海支持建立展览品监管仓库,完善物流运输、装卸搬运等配套设施,推行电子化监管模式,满足集中存储展览品的需要,增强天津会展业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2013年12月03日

海口打造会展经济 绿色经济“新引擎”

海口打造会展经济 绿色经济“新引擎”

海口打造会展经济2013第四届基因产业大会和第十届中国国际物流节刚刚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吸引了国内外重量级嘉宾和数千参会者、参展商的汇聚,思想碰撞、产业交流、合作洽谈。这不仅仅成为海口新兴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也展现了海口作为“明星会展城市”的独特魅力。“海口‘一会一节’体现出了会展业起到了绿色引擎的作用,有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而重大会展活动落地海口,也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海口市会展局局长吴家宏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站式服务”为会展“保驾护航”“一个会展活动不是一个会展部门就能办好的,更需要的是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将会展活动办好办实,因此,一个会展活动的成功,是多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吴家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强调这句话。的确,无论是2013第四届基因产业大会还是在第十届中国国际物流节上,都能看到会展、公安、消防、通信、安保等部门工作人员的辛勤身影。他们为每一个会展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而海口市会展局则协调有关部门为会展活动提供周到、高效的“一站式服务”。“让大家来到海口就能马上找到‘组织’,提供公安、消防、通关、安保、银行等服务,营造更加宽松便利的办会办展环境。”吴家宏说。据介绍,海口市会展局成立一年多来,除了大力度的招会引展外,显然,先前会展基础的薄弱跟不上当前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千头万绪的基础工作都是从头开始。会展活动打造绿色经济“新引擎”变化在不经意之间。11月的海口,因为“一会一节”而变得热闹起来。2013第四届基因产业大会吸引了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重量级嘉宾和4位诺贝尔奖大师来到海口,而物流节同样吸引了57个城市组团参会,参会人数达4000多人,整个物流节期间签约各方达成意向成交100多亿元。会展业对当地经济的拉动是1:9。在行业鼓励政策的推动下,今年1-9月,海口市共举办会展活动165场,同比增长15%,在推动海口会展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拉动了各相关行业的消费增长。海南智海王潮会议展览有限公司创意与市场总监邱菊说:“海口会展业对酒店、餐饮、通信、旅游、购物等行业拉动作用明显,我的工作除了为客户提供展会服务,还包括其他涉及不少行业的关联服务。”这样的感受只是海口会展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不仅仅如此,今年在2013第四届基因产业大会期间,150个相关专业报告在海口发布,4位诺贝尔奖大师作主旨演讲并走进海口高校、企业和工业园区进行交流,将知识和思想在这里传播。而物流节交流成果甚丰,多项指标都刷新了历届物流节的纪录,共实际签约项目金额达22.17亿元,其中海口地区的四家企业共签约9亿元,促进了动漫、物流、基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被动守成不如主动求变经过历练后,海口市会展局更坚定地认为,新形势会给会展业的转型升级带来重大机遇,与其被动守成,不如主动求变。“政府把基础工作做好,企业充分发挥好自身作用。”吴家宏说,在海口会展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凭借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独特优势,海口将积极落实相关的政策措施,搭建行业交流与合作平台,探索以多种形式对业内人士进行业务培训,完善会展业发展,力求海口会展业能够实现与国际水平接轨、服务体系完备、服务水平优良、市场竞争有序、专业化程度高的总体发展目标。

2013年11月27日

中国会展经济繁荣背后“虚火”旺

中国会展经济繁荣背后“虚火”旺

商务部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会展净展览面积位居全球首位,算上会展拉动的酒店、交通等各项收入,会展行业制造的产值或超过旅游业。今年随着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商务部发布会展行业标准,促使“中国式”会展行业的发展向着标准化、市场化前进,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会展行业的“国际范”吊足了观众们的胃口。中国会展经济“破茧重生”2013年,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第52届全球年会落户上海,这是ICCA成立50多年以来,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年会,也是第一次在欧洲地区以外举办。“上海获得第52届ICCA全球年会的主办权表明,中国近年来申办或举办国际大型会议的能力已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会议中心总经理刘海莹说。繁荣背后“虚火”旺2002年至2011年,中国GDP以平均10.58%的速度稳步增长,刘海莹表示,中国会议数量增加、会议规模扩大、会议会期延长、会议地点多样化,使得会议总产值和从业人员大幅增加,全部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根据今年8月商务部会展行业标准宣传贯彻启动仪式上透露的信息显示,中国会展业的直接产值已超3500亿元,同比增长近两成,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他指出,过去的10年,中国会议业的发展属于内生性增长。即国际会议在会议中所占的比例和国际参会者在参会者总人数所占的百分比没有与整个会议业的发展同步。“会议的国际化程度,因诸多因素影响并没有如期提高,绝大部分国际会议仍然只眷顾那些享有多种资源和先天优势的城市和地区,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以成都为代表的后起之秀。”国家出台的包括“国八条”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对国内政府会议市场的影响有目共睹,中国饭店业协会6月下旬公布的《2013中国饭店业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1~4月中国饭店承接的会议数量平均下降了17.3%,会议营收平均下降了27.83%,政府会议数量降幅达到了惊人的37.94%。刘海莹认为,37.94%降幅的背后,实际上暗示了原先那些酒店日子过得实在是太舒服了,坐等着就有政府会议生意送上门来,轻轻松松就把钱赚了,同时催肥了演出、礼仪、舞台搭建、礼品、鲜花、旅游等一众供应商,“中国原来的会议业因为存在着比例过高的政府会议而呈现出来的繁荣里边有不少‘虚火’”刘海莹说。应对有招“钱景”广美国的一位市长曾这样评价会展经济的功能——“如果在我这个城市开一个国际会展,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我们头顶上撒美元。”中国贸易促进会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中国会展业“钱景”广阔,未来几年的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5%至20%左右。“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社会收入为9,会展经济对城市GDP的拉动效应非常明显。”刘海莹表示,展会对经济的拉动是多方面的,除了酒店、餐饮,其对交通、商业、旅游等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也同样明显。国内许多城市“早已”盯上了会展经济这块大蛋糕,以海南为例,从2002年的7个到2011年的83个,再到2012年的205个,海口展会的数量和规模年平均以近30%的速度增长,高于20%的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出迅猛发展势头,仅今年前7个月,就已举行了134个展会。会展经济的作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海口市会展局局长吴家宏说,会展活动的火热,带动了海口旅游、商贸、物流、文化、体育、地产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和并行发展的态势。但在未来的发展中,市场化运作或将占据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头条”。一位饭店业人士表示,虽然在中央提出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后,政府机关单位公费宴请情况明显减少,对酒店餐饮行业造成一定影响,但是随着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国内经济局势日渐回暖,家宴和商务宴逐渐成为了目前该行业消费主流。

2013年11月25日

以更高标准推进成都会展经济的发展

以更高标准推进成都会展经济的发展

成都会展经济今年6月,财富全球论坛成功举办。9月,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成功召开。本周(23日至27日),作为2013年四川对外开放活动的“压轴大戏、收官之作”,第十四届西博会又将在蓉举行……一系列国际盛会的举办,既为成都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也对会展业如何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实现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会展名城”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是成都的“国际会展突破年”,面对会展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市博览局(贸促会)等相关部门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深刻认识并反省我市在会展场馆设施日益落后、会展专业人才匮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标先进、反骄破满,以全球化的视野、现代化的要求和国际化的标准,以争创一流的理念,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坚持“围绕产业抓会展,抓好会展促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规范化”发展战略,建立为民务实清廉长效机制,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提升办展办会专业化水平,引进和打造品牌会展活动,完善国际会展设施,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成都会展业健康、有序、科学发展,进一步发挥会展业助推产业、拉动消费、扩大开放、服务民生的重要作用。“我们将再接再厉,确保今年举办重大会展节庆活动500个以上,同比增长10%,其中举办国际性会展活动80个,同比增长20%,实现会展业直接收入60亿元、拉动消费500亿元,同比增长17%。”市博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特别是要用好财富全球论坛营造的“财富效应”、世界华商大会带来的“大事件效应”以及即将召开的第十四届西博会的时机,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展会,全面优化会展发展环境,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会展名城。要以国际化为引领,提升成都对外影响力,一方面办好国际性展会,对标国际先进水准,遵循国际惯例,升级承接国际盛会的各项硬件设施,积极申办多边国际会议、高端行业会议、知名国际学术会议。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国际会展设施,推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等重大会展设施的开工建设,鼓励在建和新建五星级酒店增加会议设施,提高大型国际展会承载能力。同时,完善国际会展服务,吸收借鉴国际知名会展企业在办会理念、展会组织、运作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按照国际标准规范会展服务语言、标志标牌和项目执行,开展会展国际营销。此外,在打造“宜人生态”方面,大力推行绿色、生态会展理念,努力推进展会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材料和设施的推广使用,提升展会节能环保水平;倡导行业形成绿色环保公约,建立展会物料回收和循环利用工作机制;引导大型展会绿色出行,优化大型展会交通组织;培育和引进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专业性展会在蓉举办,助推我市环保产业转型升级。

2013年10月23日

四川打造自贡国际产业博览城 发展会展经济

四川打造自贡国际产业博览城 发展会展经济

自贡国际产业博览城第十六届成都车展刚刚落幕,紧接着第九届中国食品博览会又在成都拉开帷幕。接下来,成都市还将在本月24日至26日迎来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在10月23日至27日举办第十四届西博会。一年到头,“会展经济”给成都带来了什么?据成都市博览局负责人介绍,2012年会展业对成都的直接收入贡献是50亿元,间接拉动相关产业收入约420亿元,仅每年举办的春季糖酒会就拉动18亿元。如今,在全球范围内,会展业已与房地产业、旅游业一道被世界公认为三大“无烟产业”。了解“会展经济”,我们已不用看达沃斯、戛纳、博鳌等会展业发达城市的经验,身边“大哥”成都,用近年来的会展实践展示出,会展经济不但能够对相关行业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提升城市整体经济实力,还能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或许,自贡市在建设优势明显的“产业自贡”过程中,“会展经济”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发展“会展经济”助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什么是会展经济?权威教科书的解释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近年来,国内众多城市纷纷打出“会展经济”这张牌。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国内会展场馆的建设速度正在以超过20%增幅在增长,不少地方成立了展览局。在南宁,中国-东盟博览会不仅推动了广西的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对南宁基础设施、会展场馆建设、城市环境、服务业、市民素质的推动和对城市人气的聚集等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如果说省会城市具备发展“会展经济”的优势,那么既不靠海,也不沿边的浙江义乌应该与自贡情况相符。但义乌让市场与展览形成资源整合,利益互动,优势互补,当地的小商品市场天下闻名,市场上有5万多个商铺,每天有20多万客流量,构成了庞大的买家群体。义乌市场上10余万个总代理、总经销又构成了庞大的卖家群体,义乌依托大市场办出了大展会,成为著名的会展城市。自贡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构建成渝经济区西南部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无疑将为中心城市建设添砖加瓦,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拉动内需、带动产业,会展业当仁不让。依靠优势产业发展创立工业可持续发展环境其实,自贡并非没有“会展经济”,多年来,房交会、车展、商品交易会等也曾在全市风起云涌,所带动的人气商气可见一斑。然而,要让“会展经济”在自贡产业发展中真正发挥好作用,不得不静下心来进行理性思考。众所周知,作为老工业城市,自贡工业基础雄厚。且不说机械装备产业电站锅炉、高端数控机床、节能环保装备等在全国优势明显,新材料产业聚四氟乙稀、聚酰亚氨、聚苯腈硫醚等技术领先,自贡众多企业生产的泵阀、机电设备、电工电气、密封件、CNG设备等产品也名扬五湖四海,“自贡造”在一些领域中成为质量的保证。曾经的义乌仅凭前店后厂的小商品加工销售模式就迅速崛起,今日自贡的工业产品种类繁多、技术领先,如若搭建一个平台将“自贡造”聚合起来会怎样?依靠自贡的产业优势发展会展业,优势产业与会展经济将相得益彰,产品聚集起来所发挥的规模效应不仅将吸引其他城市客商目光,还可搭起本地企业内在联系的平台。据了解,自贡市装备制造、盐和盐化工、新材料三大产业,市场需求巨大,但80%以上的采购都在市外完成,归根结底,是因为自贡本地市场缺乏品牌实力商家,在产品质量和数量上满足不了这些企业的需要。结合这些产业而发展起来的会展业,在促进工业产业销售的同时,还能有效带动第三产业。“会展购物中心模式”创造新的商业运营方式据悉,有着上市公司背景的自贡普润商贸有限公司已着手在自贡市打造自贡国际产业博览城。据记者了解,自贡国际产业博览城占地1200亩,总规模约160万平方米,包括自贡国际会议中心、全街独栋商铺区、MALL式交易区、体验式交易区、4S店集群、中央商务区等版块,将打造自贡及川南顶级产业市场及会议中心。项目建成后将适时举办高端常态展示,逐步形成以生产资料、行业用品、创新产品、技术孵化产品展会为核心的“常年展+定期高端主题展”相结合的展览格局。该项目将填补川南城市圈会展博览的空白,有望成为国内制造产品集中展示的基地和自贡对外的会展中心名片;以博览中心为平台,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川南乃至西南地区国际性大型博览会、产品推介会、新技术或产品发布会等有行业号召力的活动,将快速吸引人气、聚焦商气;博览中心采用了国际先进的超大空间场馆设计,集多功能、环保性、人性化、大气外观于一体,有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推广。针对普润商贸打破常规引入国际产业博览城的做法,商界认为这是用新模式破解传统专业市场业态单一、渠道单一及运营难题。甚至被认为,将最具人气吸引的“展会”与传统专业市场、购物中心结合,创造一种“会展购物中心模式”是大胆的构想。目前,这一模式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肯定:“这是一种新的模式,目前在全国尚不多见,从商业地产的逻辑上看是成立的,而且会出现一种新的商业运营模式。会展是最容易聚人气的活动,大量人群的进入会让商场的养商期大幅缩短,而且固定展会的带动作用将是一种长久的资源。”

2013年09月18日

西安鼓励发展会展经济 办会展最高可奖40万元

西安鼓励发展会展经济 办会展最高可奖40万元

近日,西安市修订出台了《西安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将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上调为每年1500万元,奖励覆盖面和支持力度也随之扩大,全面支持鼓励各类大中型会展活动项目发展。其中,举办或招徕展览、会议最高可获40万元奖励。这一扶持政策是基于会展业已成为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年来,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安会展产业围绕构建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战略目标,实现了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以年均20%的增长速度发展,全市共举办规模以上展会664个,展会成交额4581.6亿元。2012年举办国际会议数量首次跃居全国四强,蝉联“2012年度中国十佳品牌会展城市”殊荣,跻身全国二线会展城市前列。随着西安会展经济持续增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平台效应集中释放,会展业已成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引擎和新经济增长点。而为进一步加快会展产业的发展,西安修订出台新办法加大奖励力度,全面支持鼓励西安会展业迈上新征程,进一步提升会展业的辐射力,发挥会展经济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创造西安会展业的新辉煌。会展经济强势增长——综合实力提升聚集效应凸显“2012年共举办规模以上展会160个,参展商25.6万人次,专业观众27.2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3.9万个,展会成交额1104亿元,2013年上半年全市共举办有规模会展活动87个,参展商13.92万人次,专业观众14.79万人次,普通观众314.94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21315个,展会成交额600.3亿元,创造社会综合经济效益50.46亿元。会展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日益增大。”西安市会展业发展办公室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汪涛说。从2000年以前每年举办30—40个,发展到目前的年均160个,西安单体展会逐渐专业化,层次逐步提高,规模从地方性小型展销会发展到有影响的全国性大型博览会,内容从土特产、工业品、服装等发展到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文化旅游等50多个领域,并形成了“专业展会品质明显提升、消费类展会日益活跃、会议产业异军突起、会展平台聚集效应逐步形成、节庆活动内容日益丰富”五大特点。目前,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等会展场馆设施完备,配套服务功能齐全,会展平台效应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常年开展会展业务的会展专业公司40多家,相关广告、搭建公司为数众多,会展市场主体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日益增强,这既为西安会展产业注入活力,也凸显了西安会展产业的成就。据了解,近年来,西安紧密依托城市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围绕构建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战略目标,坚持“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方向,不断创新运行机制,培育会展市场,展会规模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升,品牌影响不断扩大,行业竞争力持续提升,连续多年获得“优秀会展城市”、“最佳会展城市”、“中国十大影响力会展城市”等殊荣,实现了综合实力、规模水平、品质、管理服务水平、平台功能、辐射带动作用、城市知名度“七大提升”的阶段性目标。随着西安会展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欧亚经济论坛、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中国国际运输车辆暨特种车辆博览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知名会展活动永久落户西安。其中,欧亚经济论坛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国际会议,有力地带动了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制造技术装备采购洽谈会、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等一批全国性知名展会活动在西安巡回举办。提升了一批自主品牌展会的品质和影响,催生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展会,先后举办了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暨中国欧亚国际工业博览会、西安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会展活动。西安会展业的窗口、平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区域性会展中心地位逐步凸显,充分发挥了“转方式、调结构”的平台作用。会展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功能提升会展环境优化西安会展业的快速发展除了基于城市产业优势与辐射功能外,与良好的软服务与优质的硬配套密不可分。其中,软服务主要包括不断创新的管理体系与不断修订的政策支持。据了解,为支持会展业发展,2009年初西安市政府成立了局级建制的西安市会展业发展办公室,在全国率先构建了职能清晰、协调一致的会展业管理服务体系,组成了“决策机构(市发展会展业领导小组)、行政主管部门(市会展办)、行业自律组织(市会展行业协会)及配套服务机构(市会展业服务中心)”四位一体的协调服务体系,为西安各类会展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不断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先后制定了《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西安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西安会展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在积极推进出台《西安市会展业管理条例》等,引导和支持西安会展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其中,用于奖励、扶持会展业的专项资金,自2010至2012年共为162个会展项目核拨奖励资金1183万元,受奖励、扶持项目通过使用专项资金,共增加参展商25.92万人次,专业观众27.54万人次,普通观众586.44万人次,就业岗位39690个,成交额1117.8亿元,社会综合经济效益93.96亿元。尤其是去年以来,随着《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精神的贯彻落实,西安市修订出台了《西安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对会展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并释放出西安发展会展业的坚强决心。为了用好专项资金,市会展办联合《中国会议》杂志社对西安会议产业进行调查,深入会展企业实地调研,借鉴会展业发达城市经验,反复修订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将会议产业纳入奖励扶持范畴,将单体项目奖励的最高额度从20万元提升到40万元,举办类、招徕类、培育类展会项目的奖励额度均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对申办大型国内外会展活动还可以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进行支持。除政策、资金支持外,西安还重视氛围的营造与人员素质提升。例如,率先在国内提出建立“全国会展城市联盟”的倡议,与成都、重庆、杭州、昆明、海口、贵阳等20多个城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促进会展业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并通过加强会展行业培训服务,提升会展从业人员素质。至此,西安会展业完整的软服务体系全面形成。而与此齐头并进的则是硬配套的不断提升。历经多年发展,西安已形成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大唐西市特色功能展览区等会展聚集板块,构建了功能完善、配套设备齐全的会展平台体系,为西安会展业迸发新力量提供承载。会展平台优势集中释放——加快会展业转型升级步伐推进形成大会展发展格局“可以说,西安会展业已充分发挥了经济增长‘加速器’、城市发展‘助推器’、城市形象‘传播器’、劳动就业‘吸纳器’的功能,为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汪涛说,目前,西安会展产业正在实施大园区聚集、大集团运作、大项目带动“三大战略”,推动会展业跨越式发展,促进欧亚经济论坛务实发展,全面提升西安会展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毋庸置疑,西安会展优势已逐渐进入集中兑现释放期。那么,省市共建大西安、加快服务业发展等政策措施的出台,为西安会展业发展确立了怎样的新坐标?据了解,西安将全力推动欧亚经济论坛转型升级,突出论坛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品牌特色;做大做强品牌展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落户,催生更多国际交流活动开展;整合全市会展场馆、品牌项目和社会资源,促进全市会展资源充分有效利用。同时,按照“引进一批、壮大一批、培育一批、策划一批”的思路,申办举办一批全国性会展活动,嫁接移植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展会,扶持培育一批潜力大、成长性强的自主品牌展会,联合开发一批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提升会展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并促进会议产业发展。此外,强化政府扶持引导,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导向作用,延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会展产业的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引导会展业园区化、规模化、聚集化发展,以推动展、会、节、赛、演协同发展,形成产业融合、多元发展的大会展产业格局,早日建成立足大关中、带动大西北、辐射大欧亚的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

2013年09月11日

母涛谈以智慧会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母涛谈以智慧会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母涛谈以智慧会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正如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所说,‘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小家’。信息化作为当下最为热门的技术之一,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发展因素,成为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我认为,所谓智能化,最核心的就是信息化,智慧会展与传统会展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引入了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的分析和服务。”成都市博览局局长、成都市贸促会会长母涛日前在第十一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分享了“智慧会展”与产业升级的经验和思考。智慧会展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母涛认为,智慧会展首先是时代发展的“倒逼”效应。会展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广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升行业竞争力,逐步实现行业管理的现代化、会展设备的智能化和活动组织的网络化,推动会展业的品牌化、专业化、现代化和可持续性发展。可以说,时代的发展“倒逼”了会展业的智能化发展。第二,智慧会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伴随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会展经济也进入了新常态,即增长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为会展业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而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这一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会展业的智能应用和智慧管理,打破会展活动时空的限制,将会展服务质量和运作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第三、智慧会展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需要。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不少城市都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成都是全国首批20个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之一。会展与城市有一种高度依存的关系。一方面,会展业在拉动消费、助推产业、服务民生、扩大开放、营销城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助推器”,是产业优化升级的“催化剂”,是推进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加速器”。另一方面,会展业对城市高度依赖,会展活动的举办离不开公安、交通、工商、质监、卫生等有关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和管理。因此,智慧会展是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成都建设智慧会展的思考和实践母涛介绍说,围绕会展的平台功能,结合成都会展信息化的应用成果,成都积极探索建设智慧会展,包括智能应用、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布展和智慧服务等五大方面。一是建设大数据中心从去年底开始,成都市博览局正致力于建设成都智慧会展大数据中心。该中心以成都会展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规范化”发展为需求,以大数据库为基础,确立切实可行的数据采集机制,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可视化等先进技术,完成会展数据的筛选、运用与展示。通过大数据中心的建设,能够便利地对成都会展行业整体数据进行收集、管理和分析,完成对成都市会展业整体发展水平的科学化评估与决策,有效推进对公众的宣传、推广及成果展示,进一步增强未来在智慧化应用方面的扩展,做到全市会展信息的共享与互联互通,从而提高成都市博览局智慧化办公水平和服务质量。二是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APP)。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融合带来了信息传播的革命,集会场服务(预约、洽谈、交流、交易等)、会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会务服务于一体的移动应用服务平台越来越成为智能应用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我们规划开发成都会展APP,使展会参与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不断获取信息和服务。三是推进场馆信息化建设。智慧会展离不开场馆的信息化建设。场馆信息化包括场馆信息资源库、基本设施管理系统、展期安排系统、销售系统等。一个场馆的信息化服务程度已经成为组展商选择场馆的重要因素。成都目前主要使用的会展场馆是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9个馆11万平方米,已经全面实现了免费无线网络WIFI服务,并在组委会的会务服务方面配套了同步信息服务内容,努力为举办的展会提供优质服务。去年6月动工建设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展览展示中心展览面积30万平方米(含室外展场1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中西部最大的展览中心,预计2016年投入使用,具有现代会展功能、区域支撑功能、现代服务业创新功能,将为成都建设智慧会展提供有力的硬件保障。推动与智慧城市的对接母涛还强调,展会是一项复杂工程,会展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也是展会顺利举办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推动智慧会展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对接,实现与交通、公安、工商、卫生、质监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施智慧会展政务,根据智能化信息网络掌握展位布置、人群分布、配套需求,科学监测和处理会展区域的观众数量、交通状况、安保状况等情况。母涛介绍说,2014年,成都市会展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共举办重点会展活动530个,展览面积32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0%;直接收入69.5亿元,同比增长14.9%;综合收入583.8亿元,同比增长14.5%。促成各类商品成交2781.0亿元,同比增长14.6%。成都会展的发展离不开在座各位的关心和支持,成都是中国理想的办会办展城市。成都会展业将以成都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建立“智慧会展”体系,进一步提升政府的会展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会展名城”。

2015年01月21日

会展报道如何创新出彩

会展报道如何创新出彩

会展报道如何创新出彩“如果一个城市开国际会展,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这个城市上空撒钱。”这是一位德国经济学家对会展经济所作的生动比喻。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会展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会展新闻也成为各类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会展新闻的常规写法是报道领导活动和展商情况,采写动态消息和现场新闻。如何跳出常规,把会展新闻写好、写活、写出彩?这需要媒体人创新报道手法,在可读性上下功夫,让读者看得懂又愿意看;从展馆现场找亮点,从人物身上找新闻,让新闻读起来鲜活又生动;从数字中找规律;透过现象看趋势,反映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在可读性上下功夫让语言“美”起来可读性,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要把会展新闻写“软”写“活”,写得具有可读性,就要求记者能够用鲜活的文字对会展现场进行“还原”。因此,记者在使用新闻写作手法的同时,也要恰当使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如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用描写、抒情等写作手法,增加会展报道的文采,增强会展报道的可读性。《北京青年报》记者朱玲在参加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时,写过一篇报道《2500平方米展出“中国印刷史”》。报道开头是这么写的:“世上竟有如此山水:一张长约39米的宣纸,蜿蜒成‘山’;1100个大型木活字,堆砌成‘池’;池水约20平方米见方,不断有墨‘滴’入水,由浓转淡;水墨交融时,一个个汉字浮现……这,便是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主题馆;它,以‘中国’命名。2500平方米的中国主题馆,成就了本届书展上的最大亮点,也成就了中国出版印刷史最大规模的一次海外展示。”在记者笔下,中国主题馆宛然一幅壮观的山水画,宣纸为山,木活字为池,池中水墨交融。比喻和数字的运用,散文化的笔法,让场景在读者眼前活起来。报道不仅表现出浓厚的文学色彩,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气息。这篇报道,让那些没能亲临现场的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那些到过现场的读者能读出更多更深的内容。从展馆里找热点让现场“动”起来“好新闻是用脚底板写出来的”“记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老记者们常常用这些话来教导后辈,这两句话同样适用于会展报道。会展通常会有若干展馆,展览面积长达几万平方米。如何在偌大的展馆、类似的展品中发掘亮点?这就需要记者有双好脚板,即多跑;有双好眼睛,即多看。在发现新闻后,记者还要能以受众的身份,带着好奇的眼光,认真细致地描述现场的亮点和故事,这样才能写出鲜明生动、现场感强的会展报道。《京华时报》记者孙雪梅、胡笑红的报道《服务贸易就在每个人身边》,盘点了第二届京交会上展示的五种离老百姓生活“很近”的服务贸易,包括可以随时监控校车行驶状况的校车电子监控系统,能在几秒钟之内帮司机找到爱车的智能停车系统,站上去握住两个手柄就能测定人体脂肪重量和肌肉量的仪器,能够打印象棋的3D打印机,以及能够和兵马俑互动的数字动画等。记者通过现场体验的细节描写、观众和展商的对话,为读者再现了京交会现场的亮点,让新闻变得可触、可感。从数字里找规律让新闻“活”起来在会展及相关论坛上,特别是在成就展上,通常会披露出各种各样的数字。记者在做会展报道时,要把理性的数字变成感性的认识,让抽象的数字变成具化的生活画面,让枯燥的数字变得鲜活生动。记者不光要让数字具体化,还要通过数字来反映全局、揭示规律。这就要求记者加强分析判断能力,能够从宏观和全局的高度来谋篇布局。《光明日报》记者王斯敏写的《看,共和国成长的刻度——通过数据看“辉煌六十年”成就展》,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的报道。记者巧妙地通过4组数据,反映了重大新闻主题——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巨大变化与成就。文章用4组数据作为小标题:从35岁到73岁——让人民享有更长久的寿命,从100元到15781元——让百姓过上更富足的生活,从0.07万到4200万——科教为新中国插上腾飞之翼,从315种到1943种——让精神世界永远“艳阳天”。每个小标题都用两个具体可感的数字,反映60年的发展变化。每个小标题下,又有一组更详细的数据,同时辅以对现场展品的描写、对观众的采访,以此揭示60年来人民生活的变化、收入的增长、科教的兴盛和文化的辉煌。透过会展看趋势让思维“转”起来因为会展业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所以会展通常被称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会展报道不应只是现场亮点的描写和动态消息的发布,从会展管窥经济发展冷与热,透视行业发展问题与趋势,是会展报道应有之义。《人民日报》记者杨旭在对2012年伦敦书展的报道《国际书展,展书更要卖书》中,在描写中国出版社参展热、输出热的同时,也从热闹的表象下提出若干需要出版界冷静思考的问题:参加国际书展能否等同于走出去?国内出版社应该如何更理性地看待、更科学地利用国际书展?同时通过被采访人之口,作出了对这些问题的部分解答。比如,提出书展应该从“展书”转变到“卖书”,将大部分展位留给洽谈席;考核出版走出去时,无需追求连年增长,应给深度输出以充分的空间;走出去最好不要抱着强“塞”优秀文化的心态,而应该通过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把握外国读者的心理。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记者要报道好会展,不仅要多跑、多看,还应多思、多想。记者要善于从会展上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探讨趋势,让读者不仅看了“热闹”,还能有所启发和思考。

2014年12月31日

姜淮:会展业的“杞人”之忧

姜淮:会展业的“杞人”之忧

姜淮:会展业的“杞人”之忧风云际会,有幸在风生水起、坚守新闻良心的会展言论圣地——《中国贸易报·会展周刊》受到无上礼遇,惶恐之间、年底收官之时,思绪起伏,感慨良多。有些深埋已久的话还是想一吐为快,但愿不是杞人之忧。“杞忧”之一:是否可从国家间产业核心竞争的角度对待当前会展业方兴未艾的国外资本并购?记得去年岁末,有感于多元化展览模式的思考,曾写过《会展如何回归其价值功能》一文,所表达的思想是:会展以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的展示和交流,引领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扩大其行业规模,并且用“世博会从不卖产品”来喻示会展的极致价值所在。当时即有感而发,个中想要表达的是对愈演愈烈的国际资本并购国内展览项目的担忧。缘由何在?关键在于对展会内容中所谓“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的理解。一个大型、成熟的行业性专业展所展示的必定是其前沿、尖端、核心的技术、设备,发布的同样是前沿信息,从展示和交易的角度来看无可厚非,其本身就是展会生命力之所在。但从展会组织者的角度而言,唯有深谙行业技术信息之精髓,方能策划和吸引展会的卖家和买家,择其亮点而推演,这其中是否就已涵盖了行业的高度机密。重申一下,交易不是展览的唯一功能和全部价值。当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掌控中国的一些大型成熟专业展时,随之而来的是对中国某行业核心技术和行业发展方向的渗透和影响,特别是对在中国长期占有垄断地位的国有大型行业展会的渗透。由此,从行业发展核心技术的角度来分析,或可提升到国家战略机密的高度来审视和评判该类并购。“杞忧”之二:跨国展览公司对中国会展企业的培训是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会展文化占领?由于先天不足,现代意义上的会展经济在中国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会展实践和理论远远落后于西方欧美国家,毕竟人家有着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因而获得其先进办展技术和手段,是中国会展业孜孜以求的目标。近年来,愈来愈多的跨国展览公司对中国业界人士进行有偿或无偿的培训。从培训内容和方式来看,的确为中国会展从业者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拓宽了视野,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从笔者的亲身体会来看,与国外公司相比较,中国会展企业更善于通过实践进行理论的总结和系统化,将所做的、所思考的和所预见的形成条理化和系统化的知识,并总结出一套范式,对其员工和中国同行进行培训,顺带进行品牌的推广,并兼顾寻找合作商机和对象。但从另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会展的特点模式毕竟不能等同于西方,广交会是中国特定历史阶段体制特性催生的产物,甚至包括所谓的大型成熟的“流动展”也是计划体制转轨的结果,伴随改革开放兴起的各类展会,政治诉求远大于产业需要——经济服务于政治,诸如东盟博览会、深圳高交会、厦洽会等。政府主导展会从来都是中国会展的主旋律,用完全市场化的西方办展理念来寻求中国会展产业的路径,注定是不完全的。不否认近20年来中国会展产业的发展成就,并且值得大颂特颂。根植与中国土壤的不少专业展做到了全球顶级水平,如广东印刷设备展、广州光亚照明展、东莞名家具展等。还有更多依托产业、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的行业展。中国当前的会展产业可谓百舸争流,在如此具有特定制度下的鲜活土壤中呈现的业态发展规律,是否还要言必称某国会展、某某跨国展览公司为行业典范模式?中国的会展产业从“出身”即深深打上中国特色的烙印,今天是否更应该批判性地吸收西方理论,而不是简单地追捧?跨国展览公司对中国会展企业的培训,让中国企业始终在追着、模攀着西方的脚步。中国企业何时独立出自己的会展文化?或许有人会说,跨国公司仅仅是简单的培训,硬要带上文化占领的帽子是危言耸听。也没关系,但愿只是杞人忧天。这里只是想提醒同行企业和学者们,鲜活的实践时不我待,及时梳理和提炼,未来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会展文化就在你们手中。“杞忧”之三:谁来关注当代中国民营小型展览公司的境遇?中国会展经济大潮催生出众多的小型组展企业,它们的掌舵者很多脱胎于以前就职的大中型展览公司,发现行业的发展契机,拥有基本的技能手段和一定的客户资源,白手起家,自挑大旗组建了一个个民营展览公司,规模不大,有的仅仅几人或十多人,每年举办的展会面积大约在10万平方米以下。为生存计,这些小型组展企业间或为其他公司代理招展,或相互代理,或拼展租场,收入不高,信誉不是很佳,遇有突发因素,或停办、或延期。近年来,各地政府重视会展经济,制定政策,大力扶持会展产业。制度设计上,突出表现在建立财政扶持专项资金,可操作性最强的是评选认定本区域品牌展会,政府主导型、行业知名展会每年受其亲睐,或有本地规模不大展会入选,也多是本地地方政府依托的经贸洽谈会或节庆之类,民营小型会展企业难以登堂入室。有头脑灵活的经营者,瞄准了并购这一环,频繁深入相关展会,积极参与行业公共活动,做大财务数字,主要是扩大展会规模、加入各类行业协会,终极目的是获得UFI认证,如同为产品卖个好价钱而做个好包装一样,在获得相关的荣誉和认证之后,待价而沽,一卖了之。而大型的民营展览公司,因为多年的打拼和积累,其项目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良好的经营效益,这时会成为某些国际资本或大企业瞄准的对象,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排挤和渗透。在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得不到行业管理部门的及时帮助,因为既无政府背景,又无大财团支撑,更无制度保障。他们往往托庇于一些行业协会,但通常“奉献”很多、“收益”很少。几年前发生在广州的一家知名展会因受到某国外公司的打压而得不到及时的法律和政府保护,即是鲜明写照。“杞忧”之四:会展政企不分,市场化之路还有多远?自“十一五”以来,中国场馆建设日益超大型化,会展综合体建设为城市扩张提供了新的籍口。本世纪初,中国会展场馆的第一轮建设热潮兴起时,就产生过关于场馆经营与自办展结合利弊的争辩。固守单纯场馆经营者认为:“我是地主,我出租土地,获得租子。场馆自办项目拥有场地成本优势和档期选择优势,对行业竞争不公平。”时至今日,这类争论早已沉寂。场馆为了自身生存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场馆,由于没有大城市的综合实力,通过自办展来培育市场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竞相模仿的通例。但特例或曰特权总是在不同的时空里反复上演着,拥有强大环境、政策、硬件资源优势的场馆,长袖善舞,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行业规则可以定,行业组织可以领。果真如此?试问中国会展业市场化之路怎么走,是否可以先来个政企分离?管理的职能交回政府,行业的规则制定交给行业,经营的活儿交给完全市场化的企业。转换身份、明晰责权利,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国企改革的办法,能否用在今天的会展业?岁末收官,没有深思熟虑、逻辑缜密的推演,只是将平时所想、所忧客观呈现,如同道路规划者预留几个道口,未来的路让后来者去规划,但愿考虑的这一切都是立足在坚实的大地上。

2014年12月24日

热门标签

热点阅读

    全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