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阅读

展览业相关的文章

expoon网展聚合所有展览业相关的新闻资讯,为你提供最新的相关行业报道。

2013年11月8日海口市会议展览业人员基础培训班开班

2013年11月8日海口市会议展览业人员基础培训班开班

2013年11月8日上午,在海口市会展人才培训基地签约暨2013海口市会议展览业人员基础培训班开班仪式上,海口市会展局与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正式签订建立海口市会展人才培训基地的合作协议,共建“官产学研”合作机制,探索形成一个连接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以及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进的会展人才合作教育模式。海口近年来会展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为海口会展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契机。从2002年的7个展会到2012年的205个会展活动,在数量和规模上保持了年均30%的增长,高于全国年均20%的水平,在数量增多的同时品质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呈现了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的态势。目前海口会展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尽管海口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合发展会展经济,但随着海口会展业的深入发展,专业人才缺乏一直制约着海口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会展人才的需求也已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由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变,会展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海口会展业未来的发展潜力。海口市会展行业协会负责人表示,海口会展业还缺乏人才,特别是缺少精通会展设计、了解国际惯例、懂得组织策划的专业人才。针对此现状,日前,海口市会展局与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合作共建海口市会展人才培训基地,将由政府、学校和企业每年定期举办培训班,通过授课、演讲等形式,持续进行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注重培养岛内的策划、管理、推销、设计、接待等会展人才。海口市会展局局长吴家宏说,在加大人才引进的同时,海口通过“官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会展人才培训基地,实现政府、产业、高校、科研机构各自优势资源的协同创新,面向行业,将探索形成一个连接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进的合作教育模式,有利于加强政府部门与高校的合作、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高校学生实习就业、通过职业培训提高海口会展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把海口市建成全省会展人才集聚高地,从而为海口会展业提供人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海口会展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3年11月27日

展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企业重要的营销方式

展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企业重要的营销方式

展会现场人流拥挤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展览业就在全球的展览业中异军突起,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展览业市场。从展览的项目数、规模、整体水平和影响看,中国已成为亚洲的展览大国,并正逐步成为亚洲地区的区域性“展览中心”。我国现在已经拥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展览场馆,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实力的展览集团公司,也培训了一批水平高、影响比较大的名牌展览会。日益繁荣的展览活动不仅对引导有关产业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力地推动、配合了中国企业发挥比较优势、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商品供应链,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近年来,各行各业的企业纷纷看好展会市场,越来越多地企业通过参加展会来带动发展,提高品牌影响力。参加展览会是企业最重要的营销方式之一,也是企业开辟新市场的首选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使同一行业的生产厂家和购买者集中到一起,这种机会在其他场合是找不到的。通过参加展会,企业可以迅速全面地了解市场行情。许多工商企业正是借助展览会这个渠道,向国内外客户试销新产品、推出新品牌。同时,通过与世界各地买家的接触,了解谁是真正的客户,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最终达到推销产品、占领市场的目的。当今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都在努力扩大自身产品的市场份额及范围。企业经常选择在展览会中展示新产品和发布新产品信息,以激发目标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达到产品促销的目的,为今后的市场营销铺平道路。消费者则通过展览会直接感受到不同厂家不同产品的性能,了解产品价格,从而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商品进行购买。作为市场营销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展览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国外大型企业非常善于选择展览会时机来树立企业形象,寻求代理合作,建立品牌知名度,在同行业间建立横向联系。展览会有时一种非常有效、直接的宣传公关活动,它的宣传效果不同于传统媒体(广播、报纸、电视、杂志),而且收益价格比高于传统媒体,企业在展览会上可直接面对消费者和竞争对手,通过即时性的宣传与交流,立即获得市场信息和动态,可迅速统计出相关的市场资料。为企业制定以后的宣传目标及方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所不能达到的。企业参加展会既能树立企业形象,又能打造产品品牌。一个企业如果不在大型展会上露面,或者无法让老客户见到,人们自然会对该企业的目前经营状况及前景产生疑问。同时,企业在参加展会的时候不仅仅只是宣传产品,也带着销售产品的目的。低成本开拓新市场也是企业参加展会的重要目的,在展会上,企业可以寻找客户,找到新市场。公司还可以在展会期间招聘人才,因为来参观的大多是专业观众,这为企业招贤纳士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首先,企业要选择适合自己产品的展会参加。没有这个前提,再良好的展场表现都是于事无补。“要选择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展会。比如,同一行业的展会,世界知名的就是那么几家,但也各有不同特点。例如,五金展以科隆五金展和芝加哥五金展最出名,而科隆五金展则尤其适合中国的产品,因为采购的买家有各种层次,主要以分销商和进口商为主。每一届中国馆的参观者都是人山人海,他们对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需求非常大。第二,专业性和综合性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企业之所以参加展会,是因为想通过展览会的形式来宣传品牌,达到让众多观众熟悉并接受,那么一个专业性极强、综合性完善的展会会使观众产生认同感,同样也会认同参加展会的企业。第三,参加展会前一定要做好周密的准备。可以向参加过该展会的同行了解一下,看他们如何评价该展会、实际效果如何。第一次去不买展位,只是去参观,去了解。像展位设计、产品运输以及现场的一些服务性工作都要充分考虑到位,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展会现场才不会被突如其来的事情弄得手忙脚乱。这样也能凸显一个企业的实力和品牌。第四,提供高品质业务网络、信息和社区,创造强大的聚合力以优化业务。展览会是建立和维护客户关系最有效的媒介之一。在数字化应用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展览会是唯一将买家、卖家和产品三者实质性地聚集在一起的立体媒体,形成一股令人信服的商业力量。最后,高度的灵活性是必备的条件。展览会提供一个高度灵活的环境,使得从促成销售机会、推出新产品到打造品牌形象和选择新代理等一系列广泛的营销目标可以被实现。通过展览会提供的一揽子宣传机会,从展台展示到赞助机会、到讲座、竞赛、评奖及展览会网站等,会为您的营销活动提供一个富有活力的环境。依照从展览会能给展商带来的每个益处来看,这些益处并不是展览会所独有的,但展览会却是集以上利益为一身的、具有高度灵活性的促销工具。展览会整合了广告的受众群广泛、直邮的受众明确、面对面销售的强大说服力、互联网的网络建立机会等优势,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一系列广泛的营销目标均可以单个地或者同时实现。

2014年12月25日

简述欧洲展览会的办展风格与特点

简述欧洲展览会的办展风格与特点

简述欧洲展览会的办展风格与特点从总体上看,欧美展览会的质量、贸易效果和办展水平都高于其他地区,基上代表了当今世界展览业发展的最高水准。而且,细微之处比较,欧美展览会在办展方式和展览会风格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我国企业出国参展最多、最集中的是欧美展览会,深入细致地分析欧美展览会间的不同与区别,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做好出国展览工作,也有利于在比较中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办展经验和成功的办展模式,以便在与世界接轨中逐步摸索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办展风格。本文着重从欧美展览会的比较中,分析和探讨欧洲展览会的风格与特点。一、展览会数量和规模的角度比较,欧洲的展览会明显地具有数量多、规模大的特点。据统计,每年在欧洲举办的贸易展览会约占世界总量的60%,而且欧洲展览会展会规模巨大,参展商数量和观众人数众多,绝大数世界性“航母”级超大型和行业顶级展览会都在欧洲举办。在这方面,德国可堪称最典型的代表。世界著名的国际性、专业性贸易展览会中,约有三分之二都在德国举办。按营业额排列,世界十大知名展览公司中,也有六个是德国的。每年,德国举办的国际性贸易展览会约有130多个,净展出面积690万平方米,参观商逾千万,参展商17万家,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参展商(约为48%)来自国外。二、从历史的角度比较,欧洲当之无愧是世界展览业的发源地,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而且对欧美展览会历史渊源的考察,还可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欧洲展览会比北美展览会具有更强的贸易性。据考证,早在公元710年,法国北部的圣丹尼省就举办了一个大型的展览会,参展商多达700余家。到公元11世纪,德国的法兰福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它于1240年获得当时皇室的批准,每年在法兰克福举办一届秋季国际博览会。到15世纪,莱比锡和许多其他欧洲国家的城市都相继成为著名的世界展览大城市。在考察世界展览业发展的历史时,现代意义上的贸易展览会最早诞生在德国,因此,一般认为,德国是世界贸易展览会的发源地。现代贸易展览会与传统庙会式展览会间一个重要的差别是,现代贸易展览会以展出样品为主的展览会,开创了现代贸易展览会之先河。欧洲的展览会是从中世纪的“周市”发展而来。周市(WEEKLYMARKETPLACE)是指每周办一次的集市贸易,如古罗马地鱼市、米市、油市等,都是专门为买卖双的交易活动作为办展的宗旨,因而欧洲的展览会一直具有很强的贸易性。对早期北美展览业的起源史,现在尚没有详细历史的记述。一般认为,北美展览会开始于18世纪,是直接从西欧传过来的,这些展览会刚开始主要集中在早期殖民城市波士顿举办。1765年,美国第一个展览会在温索尔市诞生,而加拿大的第一个展览会则诞生于1792年,当时是由加拿大尼亚加拉联邦的一个农业组织发起和举办。北美展览会起源于专业协会的年度会议。起初,展览只作为年会会议的一项辅助活动,而且只是一种信息发布和形象性展示,展览会的贸易成交和市场营销功能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为企业所重视。这就是为何现在仍有许多美国展览会与专业协会年度会议的合在一起、同时举办的重要的原因。由于北美展览会的贸易性不及欧洲,因此贸易展览会在欧洲企业开展市场营销和贸易促销中所发挥的作用大于其在北美所发挥的作用,从而导致欧美企业对展览会的重视和利用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据统计,欧洲企业编制市场营销费用年度预算中,用在参加展览方面的费用约占其总预算的50%;而美国企业用在这方面的费用只占其年度市场营销费用预算的16。5%。三、从国际性的角度分析,欧洲展览会比北美展览会更具国际性。到欧洲参加和参观展览会的参展商和参观商经常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欧洲展览会上,有仅参展商来自世界各地,而且观众也同样来自四湖四海;在那里,展览会影响早已超出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就成一了项项各副其实的国际盛事。因此,我们在选择欧洲展览会和确定参展目标时,就不能把眼光和考虑问题的着眼点仅仅盯在展览举办所在的国家上,而应充分考虑欧洲展览会的国际影响力。比如,在作出是否到德国参加展览会的决定时,不能仅仅考察德国市场的容量,还应把展览会所能影响到的国家的市场也充分考虑在内,因此在这里,市场容量是多国的和宽范围的。难怪有不少的参展商在谈到利用展览会开拓欧洲市场时,都有这样的心情体会:开拓意大利市场,不一定非得到意大利去参展,去德国参展,下单最多的不一定总是德国公司,意外的收获是常有的。与欧洲相比,美国虽然可堪称是世界性经济强国,但美国展览会的国际性远不及欧洲。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展览会更多地是为了满足美国各州间贸易往来的需要,称其是“州际贸易展览会”也许更为确切。在美国展览会上,最活跃的交易是在批发商和零售商间进行,外国参展商的成交常常是小批量的,单个合同成交额一般都小于欧洲。尽管如此,由于美国国内市场容量巨大,美国展览会对国外参展商的吸引力仍然不小,欧美展览会仍然是我国参展企业出国参展的首选目标。欧美展览会间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是,与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相比,欧洲各国地域相对狭小,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目标群和产品的购买群也相对较小。因此,欧洲企业传统上就十分重视国际贸易,一直积极活跃在国际市场上和国际贸易领域内。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市场属于非同质性混合型市场,市场内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在这情况下,欧洲企业如选择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或通过印刷、发布和直接邮寄产品广告宣传材料的方式进行市场营销,其费用相对较高;而贸易展览会因其能较为有效地把各地的推销和购买高吸引在一起,即方便成交,又能节省费用,从而使欧洲展览会受到参展商和参观商的共同青眯。据统计,在欧洲贸易展览会上,平均约有30%-40%的观众和参观商是来自展览会举办地以外的国家,质量高、数量大的专业观众反过来刺激各国参展商的参展欲望和参展热情,使欧洲展览会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性不断提高。

2014年11月10日

简述传统参展与网络营销

简述传统参展与网络营销

简述传统参展与网络营销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出版的《展览会的力量》中统计表明,展会是出口商销售产品的重要途径。在各种营销方式中,贸易展会的成交额仅次于直销。而且,展会是出口商接触买家的重要渠道。90%的被调查采购商认为,展会是采购信息最重要的来源;有四分之三的买家在贸易展会上找到了新的供货商,超过四分之一的买家在展会上购买产品。实物展会促进出口的巨大作用,吸引了众多中国出口企业,每年参加国内出口贸易展会的企业就有数万家。不仅如此,不少企业还走出国门,参加境外的贸易展会,仅在德国,1998年就有1,742位中国大陆参展商和1,164位香港参展商分别参加了该国举办的67个贸易展会和43个贸易展会。国内实物展效果不佳中国国内促进出口的贸易展会重要有广交会、昆交会、乌洽会、哈洽会和华交会。其中,除了广交会之外,多数都是9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展览规模和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各不相同。广交会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出口商品交易会,创办于1956年,每年春秋两届。截至1999年春交会止,总成交量达到2,633亿美元。对各参展企业扩大出口的作用因企业而异。石家庄市新华服装厂参加广交会已有10多年历史,每年春秋都不间断。该厂负责展会事务的何砚芳女士认为,广交会的价格偏高。他们每年从正规渠道分配得来三分之一个摊位,花费高达1.5万元。至于效果,何女士说:“只是偶尔接到小定单,并不很令人满意。”据业内人士透露,广交会的价格屡屡攀升,标准摊位的费用有时竟炒到8万元的“天价”。究其原因,还是分配体制的问题。根据分配原则,必须年出口额要达到某个指标,才可能得到展位。这样就害苦了小型企业。如果他们想参加广交会,就要到别人手中去要。这样,到他们手中的展位,都是层层倒手,层层加价。因此,不少小企业被迫几家共用一个展位。一些买家对广交会也表露出失望,他们认为其规模太大而组织欠佳,专业性不够,持续时间太长。JoyEnterprises公司的AlexCShelton先生抱怨说,广交会越来越缺少新意。他说:“每次都是同样的商品,同样的厂家。买家去那里不是为了找寻新客户,而是跟老客户下定单”。他觉得,大多数买家更喜欢专业性较强的展会。目前,国内其它地区的综合性出口商交会,如西南的昆交会、西北的乌洽会、东北的哈洽会、华东的华交会,在当地都有较大的影响,但其规模和成交额都远不能和广交会相提并论,当然价格要比广交会的便宜多了。据各相关组委会介绍,昆交会的标准展位平均费用大约为4,500-5,500元人民币,乌洽会是4,300-5,200,哈洽会是5,500-5,800。境外实物展渐受青睐到境外参展,直接把产品推销给国外客户,尤其是那些没来过中国的买家,这是中国出口商扩大出口的又一条重要途径。除了认识更多的潜在客户、对老客户进行回访之外,境外参展还能使中国出口商亲临现场接触国外同类产品,参与同行业研讨会,了解产品的发展趋势、质量标准,与同行建立广泛的联系。目前,中国组织赴境外参展的目标地区主要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德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地,另外中东的迪拜、北非的开罗及南非的约翰内斯堡等新兴市场的展会近年也吸引了很多中国商家。

2014年10月09日

会展业“寓言”的告诫

会展业“寓言”的告诫

会展业“寓言”的告诫在企业经营管理、政府干预和管制时,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寓言”,其消极作用,或负面作用不可小觑,甚至对企业生产经营、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会产生危害性。在此,就“寓言”与会展企业管理几运营模式进行一次尝试性的解读。“寓言”有待探讨先说展馆模式。目前,已投入使用和正在建设的展馆,无不以德国为标杆,学德国展馆的设计:位居郊区或远离市区,一个馆一个馆并排平铺,每个馆可使用面积在1万平方米左右,可租用展览面积一般超过20万平方米,会议和餐饮设施较少。不可否认,德国展馆的设计模式有其优秀之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科隆的场馆也都是成功案例。德国展馆模式在中国被奉为展馆建设领域的“圣经”,政府官员、学者、业主都拿德国展馆设计和运营来说事,以此证明德国展馆设计模式最优。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的新老展馆,上海浦东的新国际博览中心和即将开业的大虹桥场馆,武汉、郑州、乌鲁木齐、长春、青岛、厦门、长沙等城市的展馆,无不以此为参照,用一个上档次的词概括叫“对标”。借此,只想问一句:德国展馆设计模式真的适合国内吗?除了上海、广州、北京、成都、深圳这5个城市外,其他城市的展馆出租率怎么样?如运营不成功,那当初的设计是否值得商榷?先说德国和中国的国情不同,德国的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德国人做事严谨,国际化程度高,我们只有赞叹的份儿。而且,德国的展馆多为政府和展览公司合资建设,展览公司既是场馆的股东又是场馆的客户,对场馆的经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再说绕不过去的1:9。谈及展览业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业内会出现两个说法:第一,展览业对经济1:9的拉动概念已深入人心,大有不容置疑之势。俞华根据北京车展等少数几个国际参展商比例高、筹备时间长的大型展览做的调研得出了1:9这个结论(该结论采用的样本数不够多,且仅限于北京、上海两市),未曾见到其他的科学论证。据悉,1:9是当时几个掌握了话语权的人随意“凑出来”的数字。国外并没有关于1:9的论述。第二,新华网2002年11月27日在《上海—亚洲会展之都活力四射精彩每一天》的报道中指出,“如果在一个城市举办一次国际性会展,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钱。一位世界展览业巨头如此评说会展经济的综合效益。”这大概是第一个由官方媒体引述“某世界展览业巨头”的评论。我们无从查找这个“世界展览业巨头”是谁?在何时何地发出如此惊人之语。“技术锁定”肖尔斯(ChristopherSholes)1868年发明了“QWERTY”电脑键盘的布阵,该种键盘一直沿用至今。人们习惯了这种键盘,但也有智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QWERTY”布阵设计不够科学,于是便有了更高效的键盘设计“Dvorak”。现实是,看上去效率较低的“QWERTY”依旧统领市场。一众经济学家如保罗·戴维据此提出了“技术锁定”的市场失灵学说,认为市场选择了低效的技术作为常规手段。保罗·戴维在1985年就这个案例提出了“路径依赖”的概念,如今,“路径依赖”说在经济学上被广泛接受。比如微软[微博]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中国本土金山公司研发的WPS之争,结果WPS不敌Windows,证明人们习惯了Windows操作系统而产生了严重的“路径依赖”。技术锁定现象在会展业同样存在,德国展览业和展馆的设计模式就是范例,以至于当前只要谈到展览业和场馆,必搬出德国模式。事实上,美国的会展业和会议中心模式同样在美国本土、加拿大和亚太地区取得了成功。美国的会议中心实际上就是会议、展览、餐饮三者功能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体,香港会展中心、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韩国首尔的COEX、新加坡新达城会展中心和滨海湾金沙会展中心、澳门威尼斯人、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和悉尼会展中心等在业界享有盛名,它们都不是复制德国模式而是学了美国。大胆猜测:中国组团去境外参展,去的最多的是欧洲而不是北美,去欧洲最多的自然是德国,耳濡目染,逐渐接受了德国展馆设计运营理念,特别是当看到汉诺威、法兰克福、杜塞尔多夫展馆里的展览盛况,认为国内展馆也应遵循德国模式。于是,国内展馆都是德国场馆的翻版,尤其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模式取得巨大成功后,德国展馆设计更被奉为经典。德国展览业高度发达,展馆的成功运营和展览公司的高效优质服务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但也需要承认,对于众多城市而言,沪京穗鹏蓉这5个城市展会采用德国模式的成功却可能导致其他城市作出不正确的选择,因为德国标准一旦被确立,其他标准就不容易被接受,但实际情况是,其他标准,如美国的会议中心模式,可能更适合。展馆的低出租率和低投资回报率,就是低效率的表现。毕竟,展览数量有限,高质量的品牌展览都喜欢扎堆在一线城市和领先的二线城市举办;而会议数量不知比展览数量多出多少倍。“敢于质疑”经济学上有一些著名的“寓言”,比如灯塔和收费公路,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有潜在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重新检验其准确性。会展业里的少数几个“寓言”同样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有潜在的影响力,1:9、飞机撒钱、德国展览模式显然影响了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社会舆论。为什么容易信赖专家学者、高级别的官员?更多的会展从业者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之前(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具备敢于质疑的勇气。对会展业的发展方向、产业链上每个企业的竞争和经营有实实在在的指导帮助作用的理念,都是科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说过这么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在社会演化过程中,没有什么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成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与哈耶克是“死对头”,但凯恩斯1935年在《就业、利益和货币通论》中同样警示人们要防范思想可能造成的危害性,“务实之士们,尽管相信自己能不受知识分子的影响,却常常成为某些过气经济学家的奴隶。而那些权柄在握的热衷于空穴来风的狂徒门,更是从某些已淘汰经年的三流学者那里提炼狂乱之臆想。不论早晚,不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2011年《财经》年会在北京举行期间,英国经济学家科斯向会议发来视频。他说:“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开放、自由的思想市场,不能阻止错误思想或邪恶观念的产生,但历史已经表明,就这一方面,压抑思想市场会导致更坏的结果……思想市场的发展,将使中国经济的发展以知识为动力,更具可持续性。”会展业界,期待有担当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重新探讨会展业内的“寓言”。

2014年08月13日

张效林:从装备制造类展会观中国展览的转型升级

张效林:从装备制造类展会观中国展览的转型升级

张效林:从装备制造类展会观中国展览的转型升级今年是机械汽车展览联合会成立的18周年,也是机械汽车展览联合会(以下简称:展联)会员展会发展30年中一个值得纪念和认真总结的重要年分。30年前中国的会展业还刚刚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也带来中国展会的空前发展。现在每年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类展览七千多个,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展览大国。在中国的会展发展中,装备制造领域的展会起了非常独特和重要的作用。机械工业题材是我国展会最早涉及的主题之一。机械行业为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提供装备,是最早与国外开展接触交流和技术引进、技术合作的工业领域,所以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成就也比较明显,30年来机械工业每年的平均增速接近20%。机械工业的进步与快速扩张为机械类展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早期的订货会、成就汇报展,到如今的专业化商贸展,行业发展不断扩充展会题材,机电类展会已经成为我国展览业中最大的组成部分,在全国各类展会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超过60%。机械汽车展览联合会是中国展览界一个极为特殊的平台,展联集中了装备制造业领域42家全国性的主要办展机构,而展联成员举办的展览则集中了中国装备制造业领域几乎所有专业品牌展会。以1983年创办的多国仪表展为开端,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一大批商业化运作的专业展览会,如: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北京埃森焊接与切割展、北京、上海国际汽车展、中国国际机床展、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与技术交流会、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中国国际轴承及专用装备展等逐渐成长起来;展联也有一批自主品牌展会是由创办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的计划生产调拨会逐步转型为目前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展会的,如: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等;还有一些是展联会员与国外知名展览公司联手在国内移植国际知名品牌展会取得成功的,以亚洲动力传动PTC展、baumachina工程建筑机械展和automechanika上海国际汽配与维修服务展为代表,所有这些展会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外,展联会员还与地方及民营公司合作打造了一批行业品牌展会。UFI在中国认证的展会中展联会员所办展会占了1/4。上述展会着力为企业打造商贸平台,并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结构重整,引领服务创新和市场发展,都已成为各自领域领先的国内品牌展会。其中不少还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品牌大展。这些展览代表了目前中国展览的最高水平,对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促进中国展览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说,展联展会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反映了整个中国展览业的发展进程,这些展会的举办方式、合作模式也浓缩了中国展览业的主流举办方式与合作模式。目前中国展览业已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总结过去30年来的经验教训,加强学习、互相借鉴、创新提高、加快国际化步伐,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提升中国展览在全球的影响力,为我们的企业走向世界搭建更好的国际舞台。30年来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要看到多数展会距真正的国际品牌展会还有相当的差距。首先是展会的国际化程度还欠缺,绝大多数的展会还主要是以本地市场为主的本土品牌展会,主要体现在展会观众和买家中海外观众、买家占比还有限,说明我们展会的海外宣传和海外专业买家的组织工作还很不到位,导致展会海外市场辐射能力不强。几乎所有我们的展览机构都还没有建立起像国际知名展览公司那样广泛的国际推广合作网络。目前我国展览业现状,大的专业展览基本以行业办展为主,受行业的限制,各家行业办展机构的展会资源和资本实力均有限,形不成国际公司那样的规模和实力,单独建立国际合作网络都不太可能。这方面我们是否可借鉴法国专业展览促进会的经验,尝试联合组建展会海外推广国际合作网络,即可降低各家海外推广的成本,又可提高这一网络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其次展会的管理和运行的模式还比较粗放,与国际知名展会相比,无论是在展会策划创新方面,还是实施计划的严密性、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展会各项工作的标准以及服务的标准的设立及过程监控,以及展会气氛的营造和展会同期活动的组织水平等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因该加紧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展模式和经验,转变自身办展理念,跟上行业发展的需求。加快信息化建设,应用最新技术手段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创新服务能力。第三是加强系统内外的在展览资源整合(整机行业与配套零部件行业、工艺装备行业、原材料行业,用户行业以及租赁、金融、市场服务等行业),拉长展会本身的产业链,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更完善、更优质的服务。同时还要做好行业优势与地方会展城市优势的整合,服务好产业布局和市场布局。第四是大力推动展示方式和展示材料的改革,改善展示效果,实现展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目前我们展会中的企业特装面积普遍提高,但是大量的封闭式展台设计,互相遮挡,严重影响展示效果。而且多为木板结构,展后全部拆毁,一片狼藉,造成大量的材料浪费。主办方是否通过设立最佳绿色展示工程设计奖,引导企业和展览工程公司采用更通透的展台设计方案,更多选用环保可重复使用的展台搭建材料,提升展示效果,降低材料浪费。另外主办方还应该提供并鼓励参展企业更多使用信息化展示交流手段,减少纸质交流材料的使用。在上述方面,展会主办机构应以身作则,做出表率。第五是加强和各级政府的联系沟通,争取在展会政策制定、展会宣传、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办展环境等方面的政府支持,争取在展览行业中的话语权。积极促进中国展览业协会的早日建立,统筹协调,引导中国展览业向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实现百年强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4年08月06日

一个30万平方米展馆—北京是否需要?

一个30万平方米展馆—北京是否需要?

北京展览馆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会展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北京会展场馆硬件设施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室内展览总面积达到60万-70万平方米,其中新建规模2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专业展馆一座。尽管此前有传言北京将在新机场附近建一个大型展馆,但随着“十三五”的临近,建新展馆一说仍未有定论。究竟北京需不需要建一个30万平方米的展馆,在25日召开的北京市会展业发展联席会暨北京市会展业发展报告研讨会上,业内人士针对这一议题纷纷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正方大型展馆缺乏致展会流失法兰克福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总经理赵慰平北京展览业正在或者逐步边缘化,这是事实。一方面,安保是一个很重要的不可会回避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缺乏20万平方米以上的展馆。对于主办方而言,其办10万平方米的展会与办20万平方米的展会除了场地成本,其他投入成本基本是一样的。主办方都希望展会越做越大,而北京没有一个20万平方米以上的展馆,展会主办方只有将展会转移至上海举办。借大型展馆改善北京会展环境机械汽车展览联合会秘书长张效林北京需要建一个大展馆,实际上,没有20万平方米以上的展馆会影响我们展会的发展。至于展馆的落地在哪儿是需要整个区域来协商的,究竟怎么建立这个展馆改善北京会展环境,这一点非常关键。反方国际性规格高的会展是新出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分会副会长赵进昌北京发展规模小但精准、商业价值大的国际性会展是一个很重要的出路,因为北京作为一个全国政治中心,其对于安保有很高的要求。展会规模越大,安保要求就越高,这不利于大规模展会的发展。北京很多会议现在附带展览,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我觉得,首先北京的会展同仁要多关注展会所涉行业内的国际性大会、小型会议,努力打造规格高、体验好的国际展览会。应该发展专业性强质量高的会展俄罗斯圣彼得堡ExpoForumLenexpo国际展览中心博士伊戈尔·泼兹尼亚科夫展览不一定要追求规模,因此北京不一定要建造超大型展馆。对于俄罗斯会展而言,5万平方米是最大的展览。但是,俄罗斯会展只针对专业人士,提供非常专业的共识,是一个业内互相认识交流、寻找合作伙伴的重要平台。北京应该发展“付费”的会展。

2014年07月31日

上海离国际会展之都还有多远

上海离国际会展之都还有多远

中国博览会综合体日前举行的2014国际会展业CEO上海专题研讨会上传出消息:今年9月,位于虹桥商务区的中国博览会综合体将进入试运营,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将为上海新添50万平方米的可展览面积,给会展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会上有业内企业家打比方说,这是上海会展设施从2.0时代向4.0时代的飞跃。然而,展览设施总面积扩容,只是上海会展业能级提升的条件之一。市商务委牵头编制的《上海市会展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上海将初步建成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展览业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和品牌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上海会展行业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展览业重构三个“三极”近年来,上海会展业持续较快增长。据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统计,2013年,上海共举办各类展会793个,展览总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继续在全国各城市中处于领先。有业内人士指出,相对于展览业的快速发展,上海的会展设施供应量和质量标准一直滞后。随着中国博览会综合体的建成、投入使用,将明显增加上海的承展面积。据透露,未来的中国博览会综合体,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建筑单体,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室内展览面积40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展厅的净高、承重标准都经过精心设计,以满足各种高规格展览的要求。此外周边还有一大批与展会相配套的会议、酒店、商业等现代服务业配套。上海博览会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裁文仲亮指出,中国博览会综合体建成投入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而这背后,展览业的三个“三极”正在重构:一是在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一极、美国为代表的美洲一极和中国为代表的亚洲一极的“三足鼎立”格局中,国际会展业重心向中国一极加速转移;二是在北京、广州和上海这国内展览业的华北、华南、华东三极中,上海展览业渐显龙头地位;三是在上海本地的展览场所中,在以新国际博览中心为代表的20万平方米左右体量的场馆、以世博为代表的七八万平方米左右体量的场馆基础上,又添一个更大体量的大型场馆,使上海展览场馆规模上形成大、中、小多层次。无疑,伴随着三个“三极”格局的演变,上海作为国际会展之都的基础正在夯实。“软实力”还需做哪些加法与硬件相比,“软实力”提升更重要,会展业也是这样。上海要成为全球公认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除了会展设施,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做“加法”。研讨会上,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汉友就直言不讳:上海要做会展之都,光自夸展馆体量是不够的,首先对外方面,应该有一个整体性的会展之都的网络,把上海这些大大小小的场馆都囊括进去,列明不同展馆各自不同的特点、联系方式,让有意来沪办展、参展的企业一目了然。另外,面向刚刚到达上海的展商或采购商,在机场、火车站这些“第一站”,应该设有会展方面的窗口前台,作为他们的首站接待。董汉友强调,在营造会展业综合环境上,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杜绝不健康的竞争。比如,如果发生个别“骗展”情况,会抹黑会展业整体形象。博闻中国董事总经理马颖指出,国际会展之都,关键是“国际”。不是简单地引入国际展会、吸引国际展商或国际买家就叫“国际化”,重要的是要在这个平台上做全球范围的生意。政府可以做些什么在市场化方面,会展业较为典型。参与国际竞争、吸引境内外客商和订单,主要靠市场化的模式做事。那么,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又该做些什么?日前,上海市会展业促进中心对境内、境外100多家会展业企业的CEO进行了调研,发现企业对政府服务的需求很强烈,尤其是希望政府部门在影响会展业的城市整体环境和公共性的服务上进一步发力。上海市会展业促进中心主任罗志松介绍,调查发现,有八成企业CEO希望,政府可以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有一半以上的CEO希望上海展览场所的交通状况有所改善。这些会展业界的企业,在进入上海市场之前,最关心的是政策和法制方面的环境。对于市场中这些企业的关切,政府部门态度积极,市商务委副主任钟晓敏透露了政府部门对上海下一步会展产业发展的一些设想,包括尽快修订出台《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上海会展产业发展环境;发挥本市会展业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会展促进机构和会展企业“四位一体”的作用,规范会展行业市场秩序;同时,抓紧建设会展业公共服务平台,构筑更加开放、便利的会展管理环境。另外,上海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春霆提出,打造国际会展之都,政府部门应该在政策上加大推进力度,比如人才引进方面,对会展业相关紧缺人才也进行吸引集聚。

2014年01月12日

南京:2014年大中型展会力争达到2400个

南京:2014年大中型展会力争达到2400个

据南京市会展办主任尹文介绍,为了给会展业发展保驾护航,在政策层面,今年我市会展业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展会品牌发展的举措》、《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措施》、《扶持会展龙头企业举措》等规定,扶持企业、鼓励品牌发展,会展专项资金让众多经贸类展会受益,杠杆作用明显。在人才培育上,市会展办不遗余力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会同市人才教育培训中心,联合开展长三角现代会展师(助理会展师)资格培训考试认证;整合相关院校、会展企业资源,组织召开南京会展人才培养“校企对接”工作推进会,与相关驻宁高校签署人才培养协议;组织15家南京会展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国际展览业协会(UFI)上海周培训活动;邀请全球展览业协会(UFI)主席专程来宁,举办以“中国展览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主题的报告会。今年的一个特殊现象是,由于亚青会、青奥会影响,很多组展商回避了在南京办展,市会展办千方百计帮助会展企业克服展会“外溢”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今明两年,南京每年少承接大型、特大型展会超过10个,展览总面积超40万平方米。严峻形势下,我市采取了四条措施,把影响降到最低:对全市展会进行统筹,动员相关展会转场至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保证展会不外流;与有关展会策划公司共同研究新的展会题材,培育新展会;协同展览场馆,科学统筹、合理安排档期;与相关商务酒店、展览场馆共同出击,积极吸引中小型展览、大中型商务会议来宁举办。由于工作得力,年度展览和会议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目标。2014年,市会展办在全力保障“青奥会”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将继续努力克服展会“外溢”影响,力争明年大中型展会数量达到和超过2400个,展览面积达到220万平方米,大型、特大型展览数达到34个。

2013年12月23日

罗兰·弗莱克博士:国际化开放成就德国会展业

罗兰·弗莱克博士:国际化开放成就德国会展业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世界会展业中的翘楚德国会展业,能带给新兴的中国会展业什么样的经验典范和不同视角?作为德国前6大的展览公司纽伦堡博览集团两位CEO中的一位,拥有多年从政、经商经历资源的罗兰·弗莱克博士Dr.RolandFleck,分享了他的看法。罗兰·弗莱克博士个人经历纽伦堡副市长的跨界经历记者:您现在是世界最大展览公司之一的纽伦堡博览集团的两位CEO之一,在此之前,您曾担任纽伦堡市的副市长。之前在政府的工作经验和现在的工作有关联性吗?罗兰·弗莱克博士:毕业后我在银行业工作了十年。1996年,我离开银行业进入政府部门。我认为世界上所有经济体,不论是北美,亚洲,欧洲还是其他地方,在政治和经济之间联系沟通非常重要。作为一名商界人士,拥有从政经验,了解政治决策和机制,这使他拥有同政府沟通协调的优势。我担任了两个任期的副市长。这十五年中,我一直是纽伦堡展览公司监事会的一名成员,此外还是纽伦堡当地保障性住房企业,机场和能源供给企业的监事会成员。纽伦堡展览公司是由巴伐利亚州和纽伦堡市联合投资的国有公司。在德国,许多大型的展览公司都是由当地的州政府或市政府所有,因此需要和德国乃至欧洲的政界有紧密的合作,了解政治决策的过程。对我来说,熟悉政治、了解决策过程是我的一个优势。记者:如今,您从监督人变成了实际管理者,是如何调整自己从而适应这个新职位的?罗兰·弗莱克博士:我一直在政经两个领域之间工作。之前担任副市长时,与很多公司以及纽伦堡市、纽伦堡地区以及巴伐利亚州的高管建立了联系,同时也与德国许多经济、技术领域协会保持着良好关系。现在我的职责是组织展会,因此和展商保持良好关系的同时,还要与经济、技术领域国家级协会建立良好关系。我担任副市长时的人脉资源与今天在展览公司所需要的正好吻合。德国展览业当然差别也有,比如决策的过程。过去在政府里,做出最终决定前必须做漫长的讨论且得到多数支持才能得到通过。但在纽伦堡博览集团里,我们做决定非常迅速。这种快速的决策能力对于公司来讲是一个优势。记者:在现在这份工作中,您遇到了什么新的挑战吗?罗兰·弗莱克博士:纽伦堡博览集团成立于1974年,明年将迎来四十周年纪念。公司相对年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但另一方面,过去的四十年中我们发展得非常迅速。我们已跻身欧洲六大展览公司。目前,我和另一位CEO彼得·奥特曼先生正在共同应对挑战,为公司树立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在十年内成为世界展会公司前十强。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展览公司,我们希望不止在纽伦堡继续发展,而且能够大力拓展海外业务。行业经验一开始就注重“有容乃大”记者:德国作为世界会展业的第一大国,您认为是什么样的“秘诀”造就了德国会展业的成功?中国的会展公司有可能从中学到什么?罗兰·弗莱克博士:德国会展业的成功有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是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德国在会展行业的发展已超过800年。二战后,德国的迅猛发展创造了很多出色的技术和产业,加上长期积累的组织活动、举办会展经验,德国的展览公司遍布大小城市,全面开花。德国的展会从一开始就注重“有容乃大”,目光并不只放在国内市场,注重欧洲各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参展商和观众,所以,今天在德国大型展会中,海外展商比例高达百分之六七十。所以说,除了悠久的传统,时代和工业化进程中展会发展恰逢其时外,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化开放的态度成就了德国展览业的成功。记者:国有会展公司在德国会展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作为一家国有控股公司,德国政府和纽伦堡地方政府,是否会为扶持纽伦堡这样的国有会展公司提供特殊便利和待遇?罗兰·弗莱克博士:并不会因为我们是国有公司就会得到特殊支持。这与德国特殊的经济体系有关。我们是一个带有一定限制的市场经济,这种特殊情况产生了许多国有的展览公司。二战后,许多州政府和市政府把钱给展览公司用于投资新建展览场地。但如今,我们不再从政府得到补助。作为国有公司我们仍需市场竞争,也就是说,我们自负盈亏,必须获得足够的利润才能维持公司运行。德国会展业目前,我们正在纽伦堡新建一个9,500平方米的展馆,将于明年一月完工。这是与扎哈·哈迪德在伦敦的建筑事务所合作设计的,我们投资了大约三千七百万欧元。这笔投资一方面来自我们自己的资金,另一方面来自银行的贷款,政府并没有给我们任何补助。中国战略未来增加在中国的投资记者:您对中国的会展业发展持什么看法?是否有相关的建议和经验分享?罗兰·弗莱克博士:我发现中国和德国以及和整个欧盟的合作非常密切,相信未来中德之间、中欧之间的经贸往来会有更多、更快的发展。良好的经贸关系并不仅造福中国的制造业、服务业,也会造福展览业。目前纽伦堡中国公司所在地上海正在新建一个位于虹桥的会展中心,面积有50万平方米。这代表了展览业的兴旺发展。记者:纽伦堡展览公司在中国有什么战略规划吗?罗兰·弗莱克博士:中国是未来很重要的市场,我们的中国子公司成立于2006年。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并不只在中国国内产生,同时也体现在与欧盟和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上。我们的目标是成为这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成立了中国的子公司,并计划未来增加在中国的投资,为促进中德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我们在中国扮演着一个双向又活跃的角色。一方面,许多中国公司参加我们在纽伦堡举办的国际展览会,我们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进入欧洲市场所需的平台。另一方面,我们在中国组织展会,这也为中国及海外公司提供了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平台。北京印象与欧洲城市相比,北京实在是太大了。不过我个人很喜欢中国,也喜欢北京。我非常喜欢我在这里与这个城市、这里的居民的交往。北京和纽伦堡是联系紧密的两座城市:比如说近期我们在这里办的汽车工业展。我当副市长时,还有幸为纽伦堡与北京建立了经贸合作。在奥运村地区,北京奥运会使用到的一所场馆正是由来自纽伦堡的设计师设计的。

2013年12月16日

第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合作论坛明年1月在无锡举行

第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合作论坛明年1月在无锡举行

中国贸促会(CCPIT)成立于1952年5月,是由中国经济贸易界的代表性人士、企业和团体组成的全国民间对外经贸组织。贸促会主要开展促进对外贸易、引用外资及外国先进技术的中外经济技术合作等活动,致力于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增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以及经贸界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中国贸促会与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和独立组展商协会(SISO)三家全球性非政府展览组织合作,先后在北京、广州、上海、成都、南京等城市连续举办了九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CEFCO),更为中外会展业之间搭建起了一个高端平台,成为中外会展业之间和国内同行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载体。经过九年的不懈努力,CEFCO已经成为中国会展业界的品牌论坛,在国际会展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目前,从规模和人数上来说,CEFCO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展览专业论坛。往届论坛共有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位会展业及各界人士参加,其中境外参会代表达1000人。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展览公司和会展业相关组织的330余位中外嘉宾先后在论坛上发表了精彩演讲。2013年在重庆举办的CEFCO论坛将主题定为“探索畅想定义新成长”,论坛通过对大选后国际经济趋势的分析与讨论,对会展业的发展提出了前瞻性的意见与建议。2012年的CEFCO论坛则以“轻松点,成功多一点”为主题,就旅游目的地会展潜力开发、新兴媒体的影响以及政府对会展业的社会管理职能等内容进行了深度交流,探寻中国会展业的成功之路。2011年CEFCO论坛以“谋篇布局新视野”为主题,探讨会展业的未来趋势以及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舞台中脱颖而出,从而提升中国会展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各方代表齐会江南,共商良策。论坛每年共有600——700家知名人士参会,其中包括近100人来自海外。CEFCO论坛坚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不断创新思路,致力于打造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品牌论坛,将中国会展业做大做强。2014年1月9至10日,CEFCO论坛将在无锡市举行,而今年正逢论坛十周年,届时还将举行论坛十周年纪念活动。相信在“开放?合作?共赢”的宗旨下,CEFCO论坛将开启更多中外展览界合作的新窗口。第十届CEFCO论坛将下设一场全体会议及四场分组会议。会议将着眼于国内外的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解读会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历届参会规模来看,本届论坛预计将吸引500多名全球会展业界精英和商界人士齐聚无锡,为会展业未来发展共商良策。借助于前九届扎实的基础和中国会展业蓬勃发展的态势,第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必将又是一次国际会展业的年度盛会。

2013年12月10日

热门标签

热点阅读

    全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