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阅读

上海会展业相关的文章

expoon网展聚合所有上海会展业相关的新闻资讯,为你提供最新的相关行业报道。

上海会展业新发展,期待由大变强

上海会展业新发展,期待由大变强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近日,随着9-12期扩建工程N1、N2、N3、N4展馆的相继建造完成,上海会展业的“地标”—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全面落成。从1999年11月4日正式启动建设以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而上海会展业也经历了“起步-发展-腾飞”三部曲,且在推动上海经济结构调整上的重要作用越发显现。未来,会展业将如何改善自身的“短板”,成为上海经济新的增长点,引起业界广泛关注沪会展业将迎“双引擎”20世纪90年代,上海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时期,上海会展业也依托本地经济飞速发展而迅速崛起。统计显示,20世纪80年代,上海每年只举办一二十个展览项目,作为主办和经营会展的专业公司也只有寥寥数家。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种情况发生了显著改变,随着上海城市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跨国企业集团大量进驻,本地的会展数量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开始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就在这个时候悄然进入市场。据了解,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于1999年正式启动建设后,其展览业务年均持续增长。截至2011年末,全年共举办约94个展会,展览合同销售面积达480万平方米。“自2001年11月2日SNIEC一期工程建成开业至今,每年约举办80场知名展览会,吸引约400余万名海内外商人,已成为世界最成功的展览中心之一。SNIEC也被视为中国展业与国际展览界进行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汉友介绍,全面落成的新国际博览中心拥有17个风格相似的单层无柱式展厅,室内展览面积达20万平方米,室外达10万平方米。“随着展馆的全面落成,预计2012年展览销售面积将进一步增长。SNIEC作为中德两国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合作最为成功的领域之一,它的落成也将进一步推动上海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会展中心。”上海会展业的“异军突起”,不仅提高了中国在全球展览市场上的比重,也让正在转型中的上海经济有了先发优势。业内人士表示,一批在过去曾经拉动上海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现正趋于成熟或衰退,其带动作用明显减弱甚至丧失。会展业则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有关部门测算,其拉动系数高达1:9,同时还可以带动一大批人就业。从上海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会展业的发展速度远高于GDP的增速,已经成为上海经济新的增长点,将会展业作为上海的主导产业无疑具有战略意义。今年初,商务部与上海市政府投资230亿元的国家会展中心项目,落户上海虹桥。根据规划,此项目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由展览场馆、综合配套设施和后勤保障设施组成。其中展馆展览面积约5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会展中心。该项目建成后,将在展览面积上取代汉诺威展览公司,成为全球会展行业的领头羊。业内普遍认为,虹桥会展综合体建成后,政府型展会将移师虹桥。未来,新国际博览中心如何与该项目对接,使二者发挥“合力”效应引人关注。对此,董汉友表示,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与虹桥会展综合体作为上海浦东、浦西两大会展项目,应各自发挥优势,错位经营。虹桥会展综合体将来或以政府类展会为主,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则瞄准国际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中国的会议产业发展迅猛,一些城市在会议业的扶持力度上明显大于展览行业。面对新发展形势,董汉友表示,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在保证展览业继续向前的基础上,近年来在酒店配套建设方面谋求会议与展览共同发展。如今,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附近已建成浦东嘉里中心和亚美拉喜玛拉雅酒店,两座高档酒店内均设有会议室,解决了展会期间同期举办会议论坛的场地,使参会代表不用再将时间耗费在展馆与会议中心的路程上,最大程度的方便了与会者。诸多“短板”待改善“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会展业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不过,尽管近几年国内会展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但与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周禹鹏会长表示,我国会展业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会展业相比,在规模、能级,特别是办展水平上都还有一定差距。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可借助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全面落成及浦东会展综合配套服务日益完善的契机,改善会展业的“短板”情况。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上海会展业的行业自律机制和规范尚未形成,具体表现在展馆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合理布局;各个展馆展览面积不够大且布局分散;展会审批“政出多门”,同一主题的展览你办我办他也办,看似热闹,实际收效甚微;收费标准“内外有别”,对海外展商收费偏高,未给予同等国民待遇。另外,上海会展人才的缺口还比较大,无法满足整个行业日益扩张的需求。上述人士表示,会展业的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不但要熟悉展览会操办的一般流程,而且要了解展览项目所在行业的情况,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准,最好也懂经济和管理。但是,目前上海会展业从业人员中,管理层领导多为行政配备,半路出家;会展设计人员亦是从其他专业如平面、广告、装潢等转道而来;展会项目的招展营销人员虽有一定的外语水准,却均非经济管理学出身;工程、制作、施工人员更是来自各行各业。虽然也有一批从业十数年,致力于会展业的有识之士,积累了相当经验,传授给企业的员工,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环境及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无法培养出专业型、全面型的人才,这直接造成展览项目大都规模不大,管理难以与国际接轨。如何针对这些人才缺口,培养适合的人才储备是摆在会展业面前的一道难题。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上海会展业的发展瓶颈并不是单个的问题,事实上,这也是“突飞猛进”的中国会展市场的一个缩影。在日前由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承办的“2012中国会展领袖论坛”上,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指出,一个国际会展业中心城市应具备五大条件:一是交通发达;二是人均GDP达到世界中等发展水平以上;三是流通服务业在GDP中比重超过制造业;四是商业外贸依存度高;五是有强大的中介组织和配套社会服务。目前,世界上的展览趋势向专业展快速发展,会展主题体现时代脉搏,互联网催生的电子商务、网上展览正在使展览业发生深刻变革。而我国会展业发展似乎还没有适应这样的变化。首先,缺乏对规律的认识、探索,大兴土木,盲目重复建馆,重视硬件建设,不重视软件建设;其次,找不准定位,到处都提会展是支柱产业,到处都办国际化展览,实际专业化办展水平很低,办展人才不足;缺乏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宏观总体战略规划;同时,会展业的发展缺乏法制化管理。对此,张志刚建议有条件发展会展业的城市,当地政府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在前期给予会展业必要的培育和扶持,又要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遵循规律办会展,努力向着专业化、市场化、法制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健康发展。数据显示,我国1997年的展览项目数首次突破1000个,到2001年突破2000个,2002年就超过3000个,2005年约为3800个。就展览项目的国际比较而言,我国已居亚洲第一,成为一个“展览大国”。但是,相对于展览项目数的“领头羊”地位,我国的展览直接收入却比很多国家都少得多。“展览经济总量比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小。展览收入占GDP比重在发达国家一般在0.1%至0.2%之间,而我国目前这一比重还不足0.08%,说明我国展览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就展览收入而言,我国还不是一个展览大国。”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指出,我国的展览项目绝大多数是中小项目,规模大的项目和品牌项目屈指可数。尽管这些展览的总展出面积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就展览收入而言,我国还不是一个展览强国。另外,我国展览场馆的总面积虽在全世界中居前列,但出租率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国际展览业协会候任主席陈先进在会上表示,目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展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在办展的意识、形式及技术手段上尽快转型,通过转变思想、创新技术,促进我国会展业产业健康升级。”

2014年08月06日

上海会展业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

上海会展业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

上海近年来展览业的发展,有力地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加快了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上海展览业也开始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吸引着国际目光。基于会展业对推动上海新一轮经济的战略意义,上海相关部门制定了《上海会展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致力于推进上海作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建设。本文试图对其本身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发展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一.上海展览业的发展现状上海是中国展览业中的领头城市,其国际化的发展势头强劲,给上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2012年,上海举办展览会数量达806场,展览面积达1109.00万平方米,数量和展览面积位于全国城市首位。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等国际知名展会更是在规模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于其他城市,上海有着与国外展览业合作的丰富经验,并一直与展览业巨头——德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上海发展展览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势必会走向更宽广的舞台,在国际市场中展现自己的实力。二.上海展览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剖析和发展对策上海作为全国展览业的领头城市,其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已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是与发达会展国家相比,在经营模式、组织管理、专业人才、展会品牌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将上海展览和会展强国德国展览进行对比后,对未来上海展览业发展给出以下几点建议:1.展览行业中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各自职责,各司其职德国展览业中,政府主管部门的作用主要是对场馆和城市等硬件设施进行投入,对展会项目进行总体监管,并不介入项目的运营管理。而行业协会则承担着为参展组团申请政府补贴,推荐和建议会员参展,展团总体形象策划和落实等服务型职责。但目前上海仍旧还有不少展会依旧以政府为主导,比如说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海书展等,整个行业市场化程度较低,以政府为主导的展会缺乏活力,经不起市场的冲击;而行业协会服务意识薄弱,服务形式单调,主要是为办展申请批文,行业建设薄弱。进一步加强会展业的行业管理,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当前中国会展行业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行业体制规范,所以很多方面都缺少规范、正确的指导,当缺少一个规范的行业标准时,行业协会的职责就只得由政府暂时代理。但是会展本身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产业,其发展应该投身于市场之中,引入完善的竞争机制,这样才会有持久的活力。所以,上海展览业未来发展中一定要尽早明确将政府、行业协会、会展企业三者职责,尽早将三者职责分离开来、各司其职。只有行业标准加强了,行业体系完善了,才能更好地向德国等国借鉴经验,因为德国的很多良好的举措(诸如临时禁令等)都是在市场高度发展,行业体系高度完善的前提下进行的。只有一个良好的行业环境才能创造良好的条件。2.提高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等“软件”质量在提高“硬件”建设的同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容忽视。在对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BaumaChina)和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ChinaCycle)等展会进行实地考察后,笔者经过对前后发放的共计一百五十份展商满意度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即便是诸如上面所提到的这种专业化程度较高,行业地位显著,展会规模较大,业界反响较好的市场化展会,展商对现场搭建不满意度平均达12%,展品运输不满意度平均达18%,认为保安组织较差的平均占7.33%,认为组织单位服务态度差的平均占9.33%(其中BaumaChina不满意度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为8%、10%,5%,3%)。展览业国际化进程中,在展会规模开始做大的同时,规范化是必然趋势。国际展览界一流展会,尤其是德国先进展会,现在已经开始将展会重点由注重招展招商向提高服务管理水平转变。上海目前的展会大多仍将工作重点放在招展招商上,但是与大规模、高名气、高收益相悖的是其很不舒适的观展体验和鲜少感到的服务供给,展会现场过满的容量、人挤人的观展氛围、扭曲的展会文化都使展会形象大打折扣。上海展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软”“硬”兼顾,逐渐从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3.完善行业评估制度目前中国会展展览会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尚未建立权威的评估组织,展会数据都是由主办方自行发布统计报告,真实度和客观性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一方面,德国的做法值得借鉴,德国的展会数据大多由德国经济展览和博览会委员会(AUMA)的下设单位博览会和展览会统计自愿审核协会(FKM)按照严格保准的规定,基于自愿的性质,本着质量大于数量的理念组织评估和认证,参与认证的展会也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因此是品牌和信誉的良好象征。不仅仅是上海的展会,我国没有一个展会被批准加入该协会,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目前展会质量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上海作为全国展览行业的领头羊,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展会发展良好的基础优势,由目前的知名展会入手,提高展会质量,以国际先进标准为目标,推动展会建设,早日达到国际评估要求,并逐渐深化到普通展会,提高城市办展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率先在国内建立权威的自愿展会评估认证机构,完善行业体系建设,带动全国展览业向着更健全的方向发展。

2013年09月26日

上海离国际会展之都还有多远

上海离国际会展之都还有多远

中国博览会综合体日前举行的2014国际会展业CEO上海专题研讨会上传出消息:今年9月,位于虹桥商务区的中国博览会综合体将进入试运营,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将为上海新添50万平方米的可展览面积,给会展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会上有业内企业家打比方说,这是上海会展设施从2.0时代向4.0时代的飞跃。然而,展览设施总面积扩容,只是上海会展业能级提升的条件之一。市商务委牵头编制的《上海市会展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上海将初步建成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展览业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和品牌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上海会展行业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展览业重构三个“三极”近年来,上海会展业持续较快增长。据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统计,2013年,上海共举办各类展会793个,展览总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继续在全国各城市中处于领先。有业内人士指出,相对于展览业的快速发展,上海的会展设施供应量和质量标准一直滞后。随着中国博览会综合体的建成、投入使用,将明显增加上海的承展面积。据透露,未来的中国博览会综合体,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建筑单体,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室内展览面积40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展厅的净高、承重标准都经过精心设计,以满足各种高规格展览的要求。此外周边还有一大批与展会相配套的会议、酒店、商业等现代服务业配套。上海博览会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裁文仲亮指出,中国博览会综合体建成投入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而这背后,展览业的三个“三极”正在重构:一是在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一极、美国为代表的美洲一极和中国为代表的亚洲一极的“三足鼎立”格局中,国际会展业重心向中国一极加速转移;二是在北京、广州和上海这国内展览业的华北、华南、华东三极中,上海展览业渐显龙头地位;三是在上海本地的展览场所中,在以新国际博览中心为代表的20万平方米左右体量的场馆、以世博为代表的七八万平方米左右体量的场馆基础上,又添一个更大体量的大型场馆,使上海展览场馆规模上形成大、中、小多层次。无疑,伴随着三个“三极”格局的演变,上海作为国际会展之都的基础正在夯实。“软实力”还需做哪些加法与硬件相比,“软实力”提升更重要,会展业也是这样。上海要成为全球公认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除了会展设施,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做“加法”。研讨会上,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汉友就直言不讳:上海要做会展之都,光自夸展馆体量是不够的,首先对外方面,应该有一个整体性的会展之都的网络,把上海这些大大小小的场馆都囊括进去,列明不同展馆各自不同的特点、联系方式,让有意来沪办展、参展的企业一目了然。另外,面向刚刚到达上海的展商或采购商,在机场、火车站这些“第一站”,应该设有会展方面的窗口前台,作为他们的首站接待。董汉友强调,在营造会展业综合环境上,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杜绝不健康的竞争。比如,如果发生个别“骗展”情况,会抹黑会展业整体形象。博闻中国董事总经理马颖指出,国际会展之都,关键是“国际”。不是简单地引入国际展会、吸引国际展商或国际买家就叫“国际化”,重要的是要在这个平台上做全球范围的生意。政府可以做些什么在市场化方面,会展业较为典型。参与国际竞争、吸引境内外客商和订单,主要靠市场化的模式做事。那么,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又该做些什么?日前,上海市会展业促进中心对境内、境外100多家会展业企业的CEO进行了调研,发现企业对政府服务的需求很强烈,尤其是希望政府部门在影响会展业的城市整体环境和公共性的服务上进一步发力。上海市会展业促进中心主任罗志松介绍,调查发现,有八成企业CEO希望,政府可以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有一半以上的CEO希望上海展览场所的交通状况有所改善。这些会展业界的企业,在进入上海市场之前,最关心的是政策和法制方面的环境。对于市场中这些企业的关切,政府部门态度积极,市商务委副主任钟晓敏透露了政府部门对上海下一步会展产业发展的一些设想,包括尽快修订出台《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上海会展产业发展环境;发挥本市会展业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会展促进机构和会展企业“四位一体”的作用,规范会展行业市场秩序;同时,抓紧建设会展业公共服务平台,构筑更加开放、便利的会展管理环境。另外,上海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春霆提出,打造国际会展之都,政府部门应该在政策上加大推进力度,比如人才引进方面,对会展业相关紧缺人才也进行吸引集聚。

2014年01月12日
1

热门标签

热点阅读

    全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