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阅读

会展业相关的文章

expoon网展聚合所有会展业相关的新闻资讯,为你提供最新的相关行业报道。

南京会展业悄然转型 仅1%由政府主办

南京会展业悄然转型 仅1%由政府主办

南京会展业悄然转型仅1%由政府主办“一年330多场展会,对经济的拉动达到450亿元。其中,由政府主办的只有金秋金贸洽谈会等三场,其他都是自负盈亏的市场化展会。”在日前举办的2014年度南京会展经济新闻发布会上,南京市会展办副主任沈平表示。展会市场化,南京面临的两大瓶颈:一是自主品牌缺乏,二是国际化程度低。自主品牌展会是一个城市会展经济强弱的重要风向标,以往,南京没有类似广州广交会、西安西洽会、深圳高交会等在国际、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自主品牌展会,同时也制约了国际性会展开发。对此经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后,南京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推进会展经济发展的意见》、《南京会展业管理办法》、《重点展会绿色通道启动管理办法》、《南京市会展业统计报表制度》等文件,加大对会展业政策引导,促使展会的交易功能由重形式向重内容转变。自主品牌展会影响力持续提升。2014年,南京亚洲户外用品展面积达到4万平方米,成为与德国欧洲户外展和美国盐湖城户外展并列的世界三大户外用品展。在亚洲户外用品展上,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户外用品分会发布了《中国户外用品市场调查报告》,第16届江苏国际服装节发布了中国纺织服装指数情况,第二节江苏互联网大会发布了江苏互联网基础数据,这些自主品牌展会上发布的全省、全国相关行业发展状况,彰显了南京自主品牌展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会展业国际化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2014年南京举办国际性展览31场、国际性会议510场,全市会展业国际化程度明显提升。自主品牌展会国际化程度也显著提高,以亚洲自行车展为例,境外参展商比例已经达到了82.3%。据介绍,2014年会展业对南京经济的拉动达到450亿元,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根据商务部首次发布的《中国会展行业发展报告2014》,南京在“中国城市会展业发展综合指数”中排名第五位。

2015年01月22日

徐建华谈会展业对东莞经济拉动作用不容小视

徐建华谈会展业对东莞经济拉动作用不容小视

徐建华谈会展业对东莞经济拉动作用不容小视会展业俨然已经成为了东莞经济和城市文化的特色之一,东莞特色的“产地办展”会展模式也逐渐“露出水面”。业内人士介绍,东莞的产地办展模式,就是指依托当地产业特色举办专业工业展览,并形成会展业和制造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局面。上个月圆满闭幕的第六届漫博会共吸引海内外参展企业443家,同比增长6%;5天内举办了88项活动,同比增长17.33%;成交额达34.9亿元人民币,其中合同成交额11.55亿元,意向成交额20.1亿元,现场零售额3.25亿元。漫博会只是东莞会展业的一个代表如果倒回到十多年前,也许人们很难相信,夹在广深两大城市中间,以制造业著称的东莞市,竟然能够将会展业发展得有声有色。至今,已经有包括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等在内的一系列高规格品牌展会在东莞落户。自1990年成功举办“东莞改革开放十年成果展示会”以来,东莞会展业屹今已走过了24个年头。2013年,东莞市拥有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东莞国际会展中心、常平会展中心3个专业展馆,占地总面积55.2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约15万平方米,室内展览总面积约13.3万平方米,室内可设标准展位7000多个。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东莞市举办展览超100场,规模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展览会44个,总展出面积达157万平方米,总参展商1.54万家,吸引采购商和观众超过210万人次,参展产品涉及电子机械、纺织服装、家具、造纸印刷、五金模具、食品饮料、动漫、汽车等多个行业。会展业整体规模居广东省第三位、全国地级市首位。会展业俨然已经成为了东莞经济和城市文化的特色之一,东莞特色的“产地办展”会展模式也逐渐“露出水面”。业内人士介绍,东莞的产地办展模式,就是指依托当地产业特色举办专业工业展览,并形成会展业和制造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局面。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多次表示,会展业是高端服务业的一种,也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东莞经济拉动作用不容小视,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起步产地办展闯出新天地东莞因发达的制造业而闻名于世,而随着制造业的发展成熟,办展会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巨大的需求之下,东莞会展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萌芽,并迅速进入“野蛮生长”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虎门已有数百家服装企业,但知道虎门服装的并不多。就这样,虎门服交会从此应运而生,1996年11月15日至20日,虎门举办了第一届服装国际交易会,并大获成功。如今,一年一度的“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成了虎门的国际性商贸平台,它向世界打开了一个窗口,让世界认识虎门,认识虎门服装,为虎门服装产业增加持续动力,更使虎门时装蜚声中外。两年之后,与虎门为邻的厚街镇,也准备依托优势产业家具业筹办家具博览会。东莞名家具俱乐部副秘书长方润忠回忆说,他在1999年参与名家具展的筹备工作时,因为名家具展那时还是一个新兴展会,筹备工作人员便逐一去拜访全国各地的家具企业。连续出差、早出晚归都是小事,还常常被工厂保安拦住,得要想尽办法才能见到工厂负责人。虎门镇经信局局长谭志强说起虎门服交会举办之初的情形时,也对到全国各地到处派发虎门服装宣传资料的日子记忆犹新。1999年3月,第一届名家具展在厚街开幕。这个当时只有232家企业参展的小展会,至今已经成功举办32届,展览规模从4万平方米扩大到78万平方米,形成全球第三,亚洲第一的专业家居展会。2009年,东莞在扩大内销的大背景下举办了首届广东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三年后,“外博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成为我国唯一直接服务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国家级展会。2014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到会采购企业达6300多家,比上届增长14.5%。其中零售额超千亿元的企业2家、超500亿元的9家。早在2006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政府主导型展会创新发展论坛”上,业内专家便提出了东莞和义乌两大新型会展模式。其中东莞会展模式以产地办展为主要特点受到国内会展业的高度肯定和关注。事实上,东莞会展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目前东莞会展业已从“产地办展”转向“展贸一体”并连同会展业软硬件配套不断升格完善的新模式。这种“产地办展”的模式,在多个镇街遍地开花,“一镇一品”派生出“一镇一展”、“一业一展”,涌现出大京九农交会、塘厦高博会、横沥模具展、厚街鞋业展、“台博会”等一批特色展会,促进了地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2013第六届中国城市会展发展大会暨政府主导型展会创新峰会上,厚街镇因创办“国际名家具展”荣获大会“中国新城镇建设文化会展创新奖”。这也让东莞会展模式更加深入人心。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袁再青则在会上表示,东莞会展为跟当地产业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实现了会展品牌、经济效益双丰收,研究会将组织业界专家研究总结东莞经验。此外,东莞会展业独创的场馆产权分属不同主体,但经营权统一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也受到国内同行认同。此前山东、湖南的会展业同行专程前来东莞调研学习,随后在当地成立会展管理公司,借鉴东莞经验提升办展水平。经验“市场办展”是一块试金石东莞各级政府均把会展业摆在重要位置,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做法,为会展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此背景下,较早地引入市场化与专业化办展模式,是东莞会展业发展加速的重要经验。2011年,东莞市出台了《东莞市促进会展业发展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商品展示交易、经济技术合作、科学文化交流为一体,兼具信息咨询、招商引资、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商务旅游服务等多种功能的一种新兴产业。东莞也一度提出了将要建设“华南工业展览之都”,充分发挥东莞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集中市镇两级资源,坚持发展工业类展览为主,综合类、消费类、文化类展览为辅。早在2011年,东莞市在认定十大会展项目并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明确提出将推动展会市场化运作,逐步改变东莞大部分重点展会属政府主导型展会、由政府作为展会直接运营主体的状况,加快展会市场化转型步伐。政府管理重点转变到规划引导、政策指导、加强服务、协调推进上来。社会化办展的重要性在东莞的会展业发展实践中得到反复印证。例如东莞名家具俱乐部成立后,逐步将展览服务从政府为主转向依靠市场,直接带动了名家具展的快速发展和取得成功。“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每四年在东莞举办一届。从2007年在厚街举办首届开始,便迅速发展壮大,2011年第二届的展览面积就达到了12万平方米。目前,已是中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国际印刷展。东莞会展业的另一条经验是重视软硬件建设。2002年3月,广东现代国际会展中心一期落成启用,成为当时亚洲单馆面积最大展馆,该会展中心成为广东三大国际会展中心之一。名家具展正在展馆东侧广场新建一座面积为3万平方米的两层展馆,并将在明年3月正式启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袁再青便认为,东莞会展业的发展,得益于基础硬件设施的及早完善。时至今日,东莞已拥有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东莞国际会展中心、常平会展中心3个大型专业展馆,仅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一家,在家具展览面积已经达到78万平方米的基础上,今年还将在3号馆东侧广场新建一座面积为3万平方米的两层展馆,作为3号馆G区,明年便可正式投入使用。升格大步迈向品牌化与国际化除了与当地产业息息相关的工业展之外,东莞文化类展会的异军突起同样引起了业内的注意。2009年开始举办的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简称“漫博会”)也是国家级的文化展,该展会旨在以国际化视野谋划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以及全力打造中国动漫产业的最佳对接平台。2011年起,“漫博会”纳入了广东省实施文化强省建设规划纲要的重点项目,成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国际性高端平台,被誉为“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晴雨表”。今年8月份举办的第六届漫博会,有超过63万人次参与活动,而漫博会的成交额更是达到34.9亿元人民币,展会的“国际化、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特色进一步凸显。去年,2013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暨电子信息产品博览成功升格为国家级科技创新活动,在促进东莞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以及国外有关组织结构合作领域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单一的围绕制造业展会走向综合性展会,文化类消费类展是东莞会展业的一个特点”。广东现代会展管理公司行政总监、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姜淮认为,东莞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东莞会展业起步时间早,而且产地办展,制造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会展业发展。姜淮认为,东莞会展业经历了向着从专业化、社会化的转型之后,正向着品牌化、国际化的方向迈进。姜淮分析说,永久落户东莞的加博会在东莞会展业起到了龙头带动的作用,且与东莞的产业特色相得益彰。值得一提的是,加博会参展企业当中,过去东莞企业占其中的60%,但去年这个数字降到了40%。随着加博会品牌的不断提升,全国各地越来越多其他省份的企业也纷纷到加博会参展。姜淮还透露,2015年举办的广印展展览面积将达到16万平方米。而名家具展目前也是全球第三大家具展,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国际地位也日渐提升。“最初的贸易型展览会通过发展,正逐渐走向行业的前端”。姜淮分析说,东莞展会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卖货发展成如今能够带动产业的上下游的联动和提升,并推动最新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发展。例如名家具展便对安全环保的水性漆在家具行业的使用起到了推动作用。而虎门服装、长安模具等都经历了从最初的卖产品,再逐步增加了促进上下游对接,发布时尚潮流等功能的转变和升级。展贸一体化是产地办展模式的必然走向——访广东现代会展管理公司行政总监、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姜淮-对话广东现代会展管理公司行政总监、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姜淮是东莞会展业发展壮大的见证者之一。在姜淮看来,夹在广深两座会展业发达的超级城市之间的东莞,其会展产业的特色源自产地办展,其生命力和活力也同样来自对当地优势产业的服务和依托。南方日报: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东莞会展产业的灵魂就是产地办展,对此你怎么看?姜淮:的确,东莞的实际情况与广州、深圳很不一样。例如广州是国际化的综合性城市,以广交会为代表的广州展会包罗各种展览主题,其中许多都有很强的辐射力,尤其是高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展会。位于广深之间的东莞,则依托当地的产业特色和优势,为产业服务,以产地办展为特色,形成与广深会展业在目标市场上和展览形态上的差异化,通过错位竞争来赢得发展空间。南方日报:与普通展会相比,东莞的产地办展模式是否对产业发展有较大影响?姜淮:产地办展对产业拉动的效果非常明显。例如从产品的销售来说,展会能够更加直接地提高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更加直接地拿到国际订单。从展会发展来看,因为这里是产地办展,所以产品设计、流行趋势等信息要素也更为聚集。第三方面,展会中的生产机械与原辅材料采购能够在产地进行全产业链延伸,获得更大的商机。南方日报:你认为东莞会展业模式从产业办展到展贸一体,是否是会展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姜淮:我认同这一观点,从产地办展进化到展贸一体模式,是东莞会展产业在市场化背景下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的自然选择。例如在厚街,不但家具产业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展贸一体化趋势,鞋业、电缆业等也有了这样的明显趋势。随着未来展贸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能够带动产业研发设计营销总部到展会举办地聚集。例如城市之窗公司便将公司的总部从杭州迁到的东莞。而这种情况,在没有产地办展模式的其他地方是不会出现的。国家级“加博会”助力东莞转型升级-典型案例说到东莞的会展业,便不能不提首个永久落户东莞的国字号展会——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以下简称“加博会”)。“加博会”前身是广东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简称广东“外博会”)。从2012年开始,“外博会”正式升格为全国加工贸易产品交易对接平台,更名为“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展会成效逐年提升2012的首届加博会4天会期共有超12万人次观众入场观展,近5000家国内外知名的商贸流通企业派出了超过1万名专业买手采购洽谈,达成意向成交金额687.3亿元。2013年的第二届加博会共有来自全国的1213家企业参展,共达成商贸项目(含合同、协议和意向)6250宗,总金额769.8亿元人民币,比上届增长12%。2014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效果更是惊人。这届加博会到会采购企业达6300多家,比上届增长14.5%。其中零售额超千亿元的企业2家、超500亿元的9家。入场观展、采购的人员达9万人次,增长12%。共达成商贸合作项目(含合同、协议和意向)7109宗,增长13.6%;意向成交金额达896亿元,增长16.5%。其中,首次参展的境外采购商达成意向成交金额42亿元,电商平台也促成意向成交额7亿元。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务求实效”被加博会写进了办展宗旨之中。加博会所追求的“实效”并不仅仅是帮助企业销售产品,同样也追求能够借助展会信息流高度集聚的机会,帮助更多加工贸易型企业认识到转型内销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掌握成功转型的要诀。正是带着这样的目标,这届加博会进一步提升其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交互平台功能举办近大量配套活动,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拓展内销。加博会闭幕后,还将由加博会电子商务平台——加博汇则延续展会功能,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继续助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成为永不落幕的加博会。-专家点题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袁再青:会展业与制造业形成良性循环与国内几个大省会城市相比,东莞并不具有很强的先天优势,但东莞会展业发展的速度、规模、专业度以及品牌影响力对产业和城市的拉动却超过了一二线城市,东莞办展优势应该全力巩固。东莞会展业优势首先体现在观念上、理念上。东莞很早就意识到了会展对产业的影响,所以政府很主动、目标很明确地发展会展业,甚至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例如1999年东莞厚街由政府主导首届家具展销会大获成功就是明证。另外,东莞会展跟当地产业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东莞强大的加工贸易和制造业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和基础,会展业带动了人流、信息流,集聚效应则加速了加工贸易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两者相互发展,形成了很好的良性循环。同时,“有形的手”培植与市场结合得很好。东莞政府在会展业发展初期借助“有形的手”打好了根基,而在市场逐步成熟时,又能灵活抽身而出,并借助行政职能,在环境培育、产业组织,人才建设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同时又不是包办一切,有形手和无形手同时发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5年01月20日

唐雪谈会展业走在比拼服务的路上

唐雪谈会展业走在比拼服务的路上

唐雪谈会展业走在比拼服务的路上2014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峰会在北京上演的完美“剧目”的热度尚未褪去,又传来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峰会)落子中国的好消息。随着国际大型峰会纷纷选址中国,在掀起会展业热的同时,势必也将掀起一轮比拼服务的浪潮。这股热潮也“袭击”了珠海,令这座滨海小城可谓是热闹非凡。继10月底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启幕引发南中国会展业再添生力军热议话题后,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航展)让珠海再次沸腾。尤其是本届航展按珠海市政府的部署,以举办一届“国际化程度高、专业化水准高、市场化水平高、各界满意度高”的航空航天盛会为目标,多方着手提升专业性,令今年珠海航展刷新了多项指标。这让珠海这座中国南方城市,在世界范围内被关注的程度超乎想象的高。这是珠海场馆设施建设和会展项目带来的改变。但随之而来的是,未来将如何提升配套环境与专业服务水准,这是珠海发展会展经济的核心所在,也是竞争的唯一“武器”。长期以来,在学习提升会展服务意识中发现,提供专业的会展服务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一如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2014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周,国家会议中心作为其主力场馆,在追求服务细节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会议服务的专业水准,获得了与会嘉宾的肯定和赞誉,并被业内人士评价为“代表了中国会展服务的专业水准,可为国际峰会服务的样本”。而更为重要的是,随着2014APEC领导人会议周的完美收官,国家会议中心也从国家级会展平台升级为国际级会展平台。这让笔者更加笃信,提高服务意识和提升会展服务水平的重要性乃至必要性!向标杆看齐,这是一种自我提升的动力,同时也是一条捷径。作为珠海国际会展中心的“领队”,笔者可谓是既兴奋又忐忑。尽管珠海国际会展中心自启幕运营以来,被业内评价为“‘世界明星队’助推专业化运营,世界联队会师珠海”。但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唯有提升专业服务水准,而学习的样本就是国家会议中心的力求完美的职业精神。会展业的服务标准,套用一句流行语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也是会展项目主办方看重的部分。否则,会展大咖也不会得出如此结论:相较于展览,会议对于主办地的选择更“朝三暮四”,会议主办者更容易“喜新厌旧”。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但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具有的竞争优势是集会议、展览、专业音乐厅和剧院、餐饮和配套酒店为一体。试运营半个多月以来,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已举办了珠海国际汽车展、珠海国际打印耗材展等展览会,以及粤港澳会展业合作交流研讨会、中央商务区规划设计国际研讨会和建设国际宜居城市媒体高峰论坛暨2014中国主流媒体联盟论坛等高规格的会议。尤其是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内的华发中演大剧院及音乐厅持续献演了意大利普契尼歌剧《图兰朵》、捷克布拉格爱乐乐团音乐会、爱尔兰《大河之舞》、百老汇百年经典音乐会、知名舞蹈家杨丽萍的大型舞剧《孔雀》等世界级演出,为万余名观众带来了全球顶级的高雅艺术享受。令人欣喜的是,珠海发展会展经济的要素在不断丰富,会展产业链条也在不断完善。更重要的是,多年来,珠海在城市环境、交通建设、产业基础方面的深耕细作和厚积薄发,为珠海会展业未来的爆发式增长积蓄了能量。与此同时,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珠海未来将成为中国内地唯一和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这使粤港澳三地会展业的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性。学习是最好,也是唯一提升的手段。未来,会展服务将成为会展业竞争的核心。尤其是国际峰会的组织方,将更看重服务。

2015年01月04日

中国会展业期盼BAT的加入

中国会展业期盼BAT的加入

中国会展业发展研讨会实事求是地说,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会议和展览数量、组织水平和项目质量都取得大幅进步。尽管,2012年12月,中央的一系列措施抑制了大规模的不必要政府会议和政府主导展览项目,公款消费以及因此引起的政府会议支出下降迅猛,当初业内甚至担心这些措施会对会展业造成消极影响。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忧非但不必要,而且还有意料之外的好处——迫使政府收起那只习惯了大手大脚花钱的手,开始敬畏媒体和公众了,将属于市场的交给市场。然而,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更新频率与市场需求,会展业似乎无法阻止新鲜血液的进入。一步之遥表面的繁荣,并不能保证可持续的发展加速度。况且,这繁荣,经不住资本的拷问:人均收入如何,人均利润如何,投入产出比如何?2013年会展业产值估计是3870亿元,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68%。比较一下,2013年国内旅游收入就达到了2.63万亿元(不含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诸君也许立马会说,这么比较有意义吗?是的,如果单纯比较产值和占全国GDP的比重,旅游业和会展业不是一个量级的,因此,会展业似乎永远上不了头条。但不妨看看背后驱动各自发展的力量。在会展业,无论是展览主办和会展场馆方面,国有企业都担当着老大的角色,会议产业链上民营企业较为活跃,但普遍散而小,做得有规模的还是那些国有企业。与政府关系紧密的社团、事业单位作为会展主办方,办会办展方式仍然具有典型的政府味道。相对于旅游业,仅由旅游局这个单一机构来管理不同,各地的会展业主管部门常常有贸促机构、会展办、商务局、旅游局四个“婆婆”,这四个角色不是互相博弈,就是懒政。会展业有几个上市公司?但旅游概念的上市公司又是多少家呢?旅游业吸引了众多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却不愿进入会展业,不仅仅是因为投资回报低,这里面还有一个准入的问题。因此,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差距,绝不只是产值、税收、创造工作机会这三个关键指标上的一步之遥。太阳照常升起会展业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这跟国企的角色有很大干系。做好了是应该的,但却缺少令人值得为之奋斗的激励机制;做不好就要追究最高层和经营团队的责任,这势必造成国企领导回避风险以免出错的蜗牛心态。因创新就要冒一定风险,于是乎,创新只能成为一句“高调”的口头禅。只有具有企业家精神,才能驱动企业成长。而社团、事业单位则把持着宝贵的资源,行事方式同样过于谨慎,没有开放的胸怀,缺少把项目做大做强的意愿。市场竞争不充分,还有一个原因是政府始终舍不得松开那只手,政府依然过度参与,市场机制未能发挥决定性作用,社会资本进入存在障碍。在服务业,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2月10日,《中国贸易报·会展周刊》的“会展大咖秀”栏目沙克仲的一篇文章:“会展‘老大’们还缺什么”,对主办方提出了质疑:“我们展位供不应求,我们不差钱,中国是个大市场,老外不敢不来,你不来有别人来。我们的一些展会主办方仍然一如既往地‘自信’和沾沾自喜。我们的一些‘老大’们不缺‘自信’,缺的是扎根在骨子里的服务意识。”民营、外资会展企业也在发展,但总体而言大家“相安无事”,没必要你争我斗,也就少了一股锐气,没有了并购、重组、重大投资,更想不到要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务质量。2014年,除大连北方国际展览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海大虹桥国家会展中心落成、APEC会议在北京举办,会展业里让人们津津乐道的重话题实在不多。阳光灿烂的日子10月底,阿里巴巴推出新独立航旅品牌“去啊”;百度也投资了去哪儿网。10月22日,阿里巴巴等四家投资方对快的打车完成B轮投资,总额超过1亿美元。12月9日,滴滴打车宣布获得D轮融资,规模超过7亿美元,其投资方之一为腾讯。12月17日,百度与全球打车软件鼻祖Uber签署战略合作及投资协议,百度付出的金额估计是6亿美元。12月15日,专攻出境旅游的途牛旅游网宣布与弘毅投资、京东商城、携程旗下子公司“携程投资”以及途牛首席执行官与首席运营官签订股权认购协议,途牛将向上述投资者出售1.48亿美元的新发行股份。为何阳光照不到会展业这个领域?真的是因为会展业总的盘子太小?笔者不认为会展业总产值不够大,但遗憾之处在于中国缺少美国那么一个权威的定期发布的会议业统计报告。笔者赞同某位会议场地预定和注册服务网络公司总裁的说法:会展业的从业人员相对而言不爱学习新技术,对移动互联网等新生事物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兴趣,缺少紧迫感。如内部变革一时半会儿不能发生,那就借助于外部力量。都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过后寸草不生,但大树底下也是好乘凉啊。目前,BAT正在布局商用WiFi,后者被视为又一大移动互联网流量入口,甚至被称为“入口中的入口”。商用WiFi市场主要分商场、餐厅等固定场所和公交等交通工具。细想之,作为商用WiFi的主力市场之一,酒店、会议中心、展览场馆等固定场所,全国一年下来接待多少人次?酒店订房,差旅涉及到的机票、高铁车票、出租车、娱乐、餐饮,会展需要的印刷服务、小礼品,这市场得多大!如BAT进入,会展业将面临又一次洗牌?拭目以待!

2014年12月24日

姜淮:会展业的“杞人”之忧

姜淮:会展业的“杞人”之忧

姜淮:会展业的“杞人”之忧风云际会,有幸在风生水起、坚守新闻良心的会展言论圣地——《中国贸易报·会展周刊》受到无上礼遇,惶恐之间、年底收官之时,思绪起伏,感慨良多。有些深埋已久的话还是想一吐为快,但愿不是杞人之忧。“杞忧”之一:是否可从国家间产业核心竞争的角度对待当前会展业方兴未艾的国外资本并购?记得去年岁末,有感于多元化展览模式的思考,曾写过《会展如何回归其价值功能》一文,所表达的思想是:会展以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的展示和交流,引领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扩大其行业规模,并且用“世博会从不卖产品”来喻示会展的极致价值所在。当时即有感而发,个中想要表达的是对愈演愈烈的国际资本并购国内展览项目的担忧。缘由何在?关键在于对展会内容中所谓“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的理解。一个大型、成熟的行业性专业展所展示的必定是其前沿、尖端、核心的技术、设备,发布的同样是前沿信息,从展示和交易的角度来看无可厚非,其本身就是展会生命力之所在。但从展会组织者的角度而言,唯有深谙行业技术信息之精髓,方能策划和吸引展会的卖家和买家,择其亮点而推演,这其中是否就已涵盖了行业的高度机密。重申一下,交易不是展览的唯一功能和全部价值。当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掌控中国的一些大型成熟专业展时,随之而来的是对中国某行业核心技术和行业发展方向的渗透和影响,特别是对在中国长期占有垄断地位的国有大型行业展会的渗透。由此,从行业发展核心技术的角度来分析,或可提升到国家战略机密的高度来审视和评判该类并购。“杞忧”之二:跨国展览公司对中国会展企业的培训是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会展文化占领?由于先天不足,现代意义上的会展经济在中国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会展实践和理论远远落后于西方欧美国家,毕竟人家有着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因而获得其先进办展技术和手段,是中国会展业孜孜以求的目标。近年来,愈来愈多的跨国展览公司对中国业界人士进行有偿或无偿的培训。从培训内容和方式来看,的确为中国会展从业者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拓宽了视野,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从笔者的亲身体会来看,与国外公司相比较,中国会展企业更善于通过实践进行理论的总结和系统化,将所做的、所思考的和所预见的形成条理化和系统化的知识,并总结出一套范式,对其员工和中国同行进行培训,顺带进行品牌的推广,并兼顾寻找合作商机和对象。但从另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会展的特点模式毕竟不能等同于西方,广交会是中国特定历史阶段体制特性催生的产物,甚至包括所谓的大型成熟的“流动展”也是计划体制转轨的结果,伴随改革开放兴起的各类展会,政治诉求远大于产业需要——经济服务于政治,诸如东盟博览会、深圳高交会、厦洽会等。政府主导展会从来都是中国会展的主旋律,用完全市场化的西方办展理念来寻求中国会展产业的路径,注定是不完全的。不否认近20年来中国会展产业的发展成就,并且值得大颂特颂。根植与中国土壤的不少专业展做到了全球顶级水平,如广东印刷设备展、广州光亚照明展、东莞名家具展等。还有更多依托产业、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的行业展。中国当前的会展产业可谓百舸争流,在如此具有特定制度下的鲜活土壤中呈现的业态发展规律,是否还要言必称某国会展、某某跨国展览公司为行业典范模式?中国的会展产业从“出身”即深深打上中国特色的烙印,今天是否更应该批判性地吸收西方理论,而不是简单地追捧?跨国展览公司对中国会展企业的培训,让中国企业始终在追着、模攀着西方的脚步。中国企业何时独立出自己的会展文化?或许有人会说,跨国公司仅仅是简单的培训,硬要带上文化占领的帽子是危言耸听。也没关系,但愿只是杞人忧天。这里只是想提醒同行企业和学者们,鲜活的实践时不我待,及时梳理和提炼,未来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会展文化就在你们手中。“杞忧”之三:谁来关注当代中国民营小型展览公司的境遇?中国会展经济大潮催生出众多的小型组展企业,它们的掌舵者很多脱胎于以前就职的大中型展览公司,发现行业的发展契机,拥有基本的技能手段和一定的客户资源,白手起家,自挑大旗组建了一个个民营展览公司,规模不大,有的仅仅几人或十多人,每年举办的展会面积大约在10万平方米以下。为生存计,这些小型组展企业间或为其他公司代理招展,或相互代理,或拼展租场,收入不高,信誉不是很佳,遇有突发因素,或停办、或延期。近年来,各地政府重视会展经济,制定政策,大力扶持会展产业。制度设计上,突出表现在建立财政扶持专项资金,可操作性最强的是评选认定本区域品牌展会,政府主导型、行业知名展会每年受其亲睐,或有本地规模不大展会入选,也多是本地地方政府依托的经贸洽谈会或节庆之类,民营小型会展企业难以登堂入室。有头脑灵活的经营者,瞄准了并购这一环,频繁深入相关展会,积极参与行业公共活动,做大财务数字,主要是扩大展会规模、加入各类行业协会,终极目的是获得UFI认证,如同为产品卖个好价钱而做个好包装一样,在获得相关的荣誉和认证之后,待价而沽,一卖了之。而大型的民营展览公司,因为多年的打拼和积累,其项目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良好的经营效益,这时会成为某些国际资本或大企业瞄准的对象,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排挤和渗透。在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得不到行业管理部门的及时帮助,因为既无政府背景,又无大财团支撑,更无制度保障。他们往往托庇于一些行业协会,但通常“奉献”很多、“收益”很少。几年前发生在广州的一家知名展会因受到某国外公司的打压而得不到及时的法律和政府保护,即是鲜明写照。“杞忧”之四:会展政企不分,市场化之路还有多远?自“十一五”以来,中国场馆建设日益超大型化,会展综合体建设为城市扩张提供了新的籍口。本世纪初,中国会展场馆的第一轮建设热潮兴起时,就产生过关于场馆经营与自办展结合利弊的争辩。固守单纯场馆经营者认为:“我是地主,我出租土地,获得租子。场馆自办项目拥有场地成本优势和档期选择优势,对行业竞争不公平。”时至今日,这类争论早已沉寂。场馆为了自身生存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场馆,由于没有大城市的综合实力,通过自办展来培育市场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竞相模仿的通例。但特例或曰特权总是在不同的时空里反复上演着,拥有强大环境、政策、硬件资源优势的场馆,长袖善舞,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行业规则可以定,行业组织可以领。果真如此?试问中国会展业市场化之路怎么走,是否可以先来个政企分离?管理的职能交回政府,行业的规则制定交给行业,经营的活儿交给完全市场化的企业。转换身份、明晰责权利,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国企改革的办法,能否用在今天的会展业?岁末收官,没有深思熟虑、逻辑缜密的推演,只是将平时所想、所忧客观呈现,如同道路规划者预留几个道口,未来的路让后来者去规划,但愿考虑的这一切都是立足在坚实的大地上。

2014年12月24日

新常态下,温和看待会展业平缓增长

新常态下,温和看待会展业平缓增长

新常态下,温和看待会展业平缓增长位于皖南的池州,因近日主办2014中国会展业年度研讨会暨池州会展经济论坛(以下简称中国会展业年会)而被会展业界广泛关注,地处该地的九华山机场也因此被更多人所熟知。每年一届的中国会展业年会,2014年的主题为“新常态与会展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这一信号释放出会展业保持了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出现放缓。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袁再青在此次中国会展业年会上指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会展业告别了高速、两位数增长的时期,出现温和增长的新局面。但令会展业界颇感欣慰的是,在面对新常态下温和增长的同时,相关政策法规将有望出台,进一步保障会展企业的利益。据商务部服务贸易与商贸服务业司副司长吕继坚透露,政策将对展览业的改革给予更大的支持。欲建立诚信体系今后,诚信将成为会展企业必须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据吕继坚介绍,由商务部研究起草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目前正与相关政府部门会商,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颁布实施。吕继坚表示,《意见》对我国展览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扶持政策、保障体系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意见》的出台和实施必将对我国展览行业规范、健康、有序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意见》围绕展览业的发展目标提出:除理顺展览管理体制,建立由商务部牵头、全国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跨部门联系机制,加强展览业发展顶层设计和宏观引导外,还将逐步下放和取消展会审批权限,加快市场化进程,加强行业自律。与此同时,将加强会展市场主体培育,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参与竞争,完善会展产业链服务体系,提升我国展览业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此外,强化政策引导和政策扶持,出台会展业发展政策,并完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制定有利于会展业发展的财政鼓励政策和营改增税收政策。吕继坚强调,一旦发现申请补贴资金企业存在作假行为,将永久取消其补贴资格。品牌之黄金法则一直以来,会展项目品牌建设都是会展业常谈常新的话题。在新常态下,如何进行品牌建设也是会展业界当下迫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展览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据法兰克福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以下简称法兰克福)总经理赵慰平介绍,近期在上海举办的汽配展今年是第十届,其规模仅次于德国母展,是全球第二大汽配展。赵慰平坦陈,展览品牌建设,就是在产业支撑的前提下为参展企业提供急需的帮助。据其介绍,某届汽配展开幕当天,一家企业找到组委会提出参展条件,原因即是其想知道展会组织方对参展商做了哪些必须要做的事情。简单地说,如果展会现场采购商质量高,就有参展的必要,否则立刻走人。结果从那以后该企业年年都来参展,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发展。一位不愿具名的与会人士表示,关于展览品牌建设,用专业用词解释似乎显得有些复杂,或许用黄金法则来解释更浅显易懂:你希望参展商怎样待你(组织方),你(组织方)就要以怎样的方式去待参展商。该人士认为,在进行展览品牌建设的过程中,诚信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展会前期的任何一项承诺都要兑现,这在经济平缓增长的新常态下,更为重要。需提升增值服务水平“提升增值服务水平需打破原有模式,对一些场馆提供方来说是一个‘痛苦’的改变。”国家会议中心副总经理许锋认为,作为场馆方,可与第三方进行合作,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增值服务。许锋表示,增值服务是一个大概念,需从细小处着手。如当下的年轻群体喜欢在展馆内的停车场或相关的区域很方便地买到一杯咖啡。还有根据眼睛的视力变化,场馆方可以邀请专业公司制作适应视力的标识等,都属价值服务的范畴。相对于为客户提供新的服务,场馆长期以来面临的问题则是:展览项目进入展馆前到公安、消防、工商等有关机构办理相关手续,且办理过程常常“不顺畅”。针对这一现象,广东现代会展管理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姜淮表示,政府主导型展会开幕前,当地相关机构都应给予一些“特事特办”的政策,希望这种状况能够规范化、常态化。他的这一倡议,得到与会人士的认同和响应。中国贸促会特邀顾问俞晓松指出,全新的会展环境呼唤中国会展业加快改革步伐,政府主导需日益减少,政府应该摆正位置,为会展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俞晓松强调,各地政府应该以更开放的态度,摆脱地区行政领域的分割和束缚,支持会展业做大做强。

2014年12月22日

储祥银议中国会展业“新常态”

储祥银议中国会展业“新常态”

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对外贸易经济大学教授--储祥银据统计,2013年全国共举办各类展览7319个,同比增长1.8%;展览面积9391万平方米,增长4.5%。会展经济产值38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10.6%,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重0.68%。经济效益有所好转,三项费用指标下降13.3%,亏损面建校,盈利面提升。特别是,在经济呈现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新常态的同时,会展业也呈现“新常态”,储祥银将其特征表述为“增速减缓、结构优化、竞争加剧、治理细化”。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我国会展经济的增长速率平均在5-6%之间;同时,会展个数的增长速度低于面积的增长速度,意味着会展的单位面积同比增大,例如上海去年平均每个展会面积达到15000平方米,达到德国的水平。对于参展企业来说,在参展费用降低39%的情况下,收入却增长了30%,呈现结构优化的趋向。但是,随着各地展馆建设会展业在地区间、展馆间的竞争也在加剧。截止2012年,全国5000平方米以上展馆316个,可供展览面积1237万平方米;2013年在建展馆13个。储祥银举例,北京很多展览已经“东南飞”,广州的会展业也面临上海等地的竞争;而国际会展巨头也竞相通过并购和合作等手段参与到国内会展业竞争中。对此,储祥银认为,在认识上,要以“新常态”的眼光来看待会展业,要看到其增长速度趋于缓慢的现实。首先要正确认识会展业发展的定位,“当前很多城市将其看成支柱产业,明显定位过高”。其次,正确认识政府的功能定位,应该立足在宏观指导、政策支持、条件的提供和市场的培育。第三,正确认识市场功能作用,会展业有本身的市场规律,会议可以打造,展览则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基础,“如果条件不具备,滥打造会展中心,效果会非常不尽如人意”。最后,储祥银建议,对于会展业的治理要趋于细化,并提出六条政策措施:一、加强会展业管理的法制建设,加快会展立法,完善法律体系;二、健全会展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改“以批代管”为日常市场监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三、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形成开放、透明、高效的市场规则,加强对品牌会展的知识产权保护;四、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和顶层设计;五、加强政策扶持,研究优惠政策体系,出台有利于会展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营改增税收政策;六、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支持会展企业走出国门,增强国际竞争力。

2014年12月22日

刘海莹谈新常态下的会展业智慧

刘海莹谈新常态下的会展业智慧

刘海莹谈新常态下的会展业智慧临近年底收官,编辑问可否就2014年中国会展业写篇总结性的文章。想了想,还是由《中国贸易报》范培康社长来完成这个命题作文吧。但对于即将结束的2014年,笔者认为,中国会展业总的来讲还是可以的,尤其是展览面积、收入的增长令人欣慰。当然,也因为政府会议和事业单位会议的数量减少以及支出的下降而导致一部分高星级酒店、度假村生意难做。目前,虽还没有关于会议数量和收入的权威统计数字,但笔者确信,今年的企业会议和社团会议是增长的,至于增量部分能否弥补政府会议和事业单位会议的减量部分,这个笔者不确定。企业会议和社团会议的增长,得益于GDP的增长,这两者之间一定存在正相关的逻辑。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国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企业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无可置疑。国民经济的增长必定基于企业生产规模和效益的增长。因此,会议这个大盘子如何发展,看GDP就能知道其走向。今年开始GDP增长率放缓至7.5%左右,有些人可能觉得放慢了一些,但要看基数,7.5%这个增速仍然令人鼓舞。12月9日至11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了新常态九大趋势,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五项主要任务,指明了我国经济向新阶段演化的路径,即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粗放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就会展业而言,笔者不妨说句应景的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我国经济向新阶段演化的经济增速、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的调整和转向,对于中国的会展业完全适用。我们全力要做的是适应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即国民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极可能意味着会展业的发展速度也会随之调整,但我们更要着重提高会展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借此,再说说最近发生的几件小事。北京长安街上的国际饭店有一个环境很不错的国际会议中心,因为受制于国际饭店是五星级酒店,无法接待政府会议、事业单位会议,于是业主聪明地把国际会议中心这个资产拆分出来,单独办理营业执照,更名为“北京建国国际会议中心”,这样就巧妙地规避了五星级这个限制。这大抵也属于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动作吧。北京的会议中心、四星级的酒店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这就迫使企业要靠质量和差异化竞争取胜。适逢年关收尾之际,会展业内的论坛、展洽会比较集中,我们发现有的做得很有声势,参会的、参展的、赞助的很踊跃,有的就不得不仰仗别人来给个面子、捧个场,否则就门可罗雀;有的会议规模在扩大,而有的却在缩水。无他,会议、展洽会的质量使然。12月6日至7日,上海一个名叫董勇发的年轻人创立了会展项目管理大会,业界的毛大奔、马颖、门振春等大腕儿都齐刷刷地去授课、分享,抛开这些行家给予董勇发的个人情谊上的支持不说,笔者猜想,大腕们看中的应该还有这个真正接地气的项目管理研讨平台(没有干货估计不敢去授课),以及背后崭新的操作模式——没有任何广告、没有网站、没有微博,靠的仅仅是微信营销,就能聚拢起100多人付费。这不就是“新的增长点”吗?实事求是地讲,笔者对中国会展业一直抱有足够的信心。当然,我们也确实要避免原来传统的搬砖式的“汗水驱动的增长”,迈向“智慧驱动的增长”,并运用“智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2014年12月18日

中国会展业规模扩大效益好转

中国会展业规模扩大效益好转

中国会展业规模扩大效益好转由商务部服务贸易与商贸服务业司和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撰写的《中国会展行业发展报告2014》10月19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对外发布。《发展报告》集中了商务部会展业典型企业调查统计和会展经济研究会统计分析的数据资料,对2013年我国会展产业发展的规模、展览场馆建设、区域发展格局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统计分析,对2013年会展行业发展的最新态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科学研判,对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会展行业管理、协调和促进会展行业发展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工作思路和政策建议。《发展报告》将为会展界同仁进一步了解我国会展行业发展状况和前景趋势提供权威的信息资源,也将为政府部门加强会展行业总体规划和统计分析、制订产业促进政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不仅能够促进供需对接、畅通流通渠道,对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也有强大拉动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会展业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各类展会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有效拉动餐饮、住宿、交通、零售、旅游等众多服务业增长,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商务部10月19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发布的《中国会展行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会展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标准体系、行业组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会展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大型化趋势更加明显;会展就业人数持续攀升,会展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根据商务部相关统计和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行业调查,结合部分省市典型资料分析,2013年,我国会展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征。境内展览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好转据商务部会展业典型企业调查统计,2013年,全国共举办各类展览7319场,同比增长1.8%;展览面积939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展览面积增长快于展览项目增长,单位项目规模扩大,展览效益向好。据测算,2013年会展经济直接产值达3870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增长10.6%,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万亿元人民币的0.68%,与2012年基本持平;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万亿元人民币的1.5%,与2012年基本持平。会展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三项费用指标(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较2012年下降13.3%,亏损面大幅缩小,盈利面大幅扩大。出国展览市场稳定新兴市场国家表现活跃据中国贸促会统计,2013年,全国102家组展单位共赴75个国家实施经贸展览会计划1492项,比2012年减少2.4%,其中参加国际博览会1422项,占实施总量的95.3%,单独举办展览会70项,占实施总量的4.7%;全年出展项目净展出面积64.74万平方米,比2012年减少7.2%。参展企业约4.7万家,与2012年持平。2013年,虽然欧美仍是我国出国办展的主要目标市场,但新兴市场国家表现更加活跃。出展项目数排名前10位的目的地国家分别为德国、美国、俄罗斯、巴西、阿联酋、印度、南非、土耳其、墨西哥和法国,其中新兴市场国家占7个,其展览项目数占全年总量的39%,参展总面积占全年总量的33.3%,参展企业数占全年总量的35.9%。会展设施大型化趋势明显会展业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使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各地竞相投资建设会展场馆设施。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拥有5000平方米以上会展场馆316个,可供展览面积1237万平方米。2013年,全国在建会展场馆13个,面积154.49万平方米。建成后,全国会展场馆总数将达到329个,可供展览面积将达到1391.49万平方米。单体会展设施大型化趋势明显,在建、待建场馆单个平均面积均超过10万平方米,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和天津国家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更是高达40万平方米。会展就业人数持续攀升据统计,2013年,会展行业带动就业人数比上年增长30.7%,按2012年2125万人次基数测算,目前会展行业带动社会就业可达2777万人次。会展行业带动就业效果显著,综合拉动效应日益凸显。

2014年12月15日

陈先进谈会展业可持续发展要以量变实现质变

陈先进谈会展业可持续发展要以量变实现质变

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会长---陈先进可持续性发展是企业迈向未来必须追求的发展模式,政府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时不可忽略对环境的保护,而作为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则扮演着关键角色。如今,会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陈先进称,有些会展企业并没有考虑过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是优先考虑经济危机,考虑时间安排,考虑资源问题,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想可持续发展。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对可持续发展压根没兴趣。单纯地认为,我的老板没要求,客户没要求,董事会没要求。当地政府也没要求,所以就不必去做。还有一部分企业是考虑成本,觉得如果实施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话,成本太高。而对于展览供应商来说,可持续发展又是个软任务,不是硬指标,企业要先完成每年的利润这一硬指标后,才会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此外,又要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其对绿色环保材料、工具有充分的认识,懂得如何运用。陈先进指出,有些企业对量变到质变有误解,不知道做这一点点的工作到底有没有用。其实,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你哪怕今天只做一点小事,对可持续发展采取一定的措施,就会对整个社会和行业产生正面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事开始做起。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挑战性,但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陈先进称,作为行业从业人员首先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虽然过程漫长,但要持之以恒,要彻底化,积极参与进来,使整个产业的发展能够实现健康、绿色、可持续。

2014年12月10日

唐雪 服务的标准影响会展业

唐雪 服务的标准影响会展业

珠海国际会展中心这股热潮也“袭击”了珠海,令这座滨海小城可谓是热闹非凡。继10月底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启幕引发南中国会展业再添生力军热议话题后,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航展)让珠海再次沸腾。尤其是本届航展按珠海市政府的部署,以举办一届“国际化程度高、专业化水准高、市场化水平高、各界满意度高”的航空航天盛会为目标,多方着手提升专业性,令今年珠海航展刷新了多项指标。这让珠海这座中国南方城市,在世界范围内被关注的程度超乎想象的高。这是珠海场馆设施建设和会展项目带来的改变。但随之而来的是,未来将如何提升配套环境与专业服务水准,这是珠海发展会展经济的核心所在,也是竞争的唯一“武器”。长期以来,在学习提升会展服务意识中发现,提供专业的会展服务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一如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2014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周,国家会议中心作为其主力场馆,在追求服务细节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会议服务的专业水准,获得了与会嘉宾的肯定和赞誉,并被业内人士评价为“代表了中国会展服务的专业水准,可为国际峰会服务的样本”。而更为重要的是,随着2014APEC领导人会议周的完美收官,国家会议中心也从国家级会展平台升级为国际级会展平台。这让笔者更加笃信,提高服务意识和提升会展服务水平的重要性乃至必要性!向标杆看齐,这是一种自我提升的动力,同时也是一条捷径。作为珠海国际会展中心的“领队”,笔者可谓是既兴奋又忐忑。尽管珠海国际会展中心自启幕运营以来,被业内评价为“‘世界明星队’助推专业化运营,世界联队会师珠海”。但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唯有提升专业服务水准,而学习的样本就是国家会议中心的力求完美的职业精神。会展业的服务标准,套用一句流行语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也是会展项目主办方看重的部分。否则,会展大咖也不会得出如此结论:相较于展览,会议对于主办地的选择更“朝三暮四”,会议主办者更容易“喜新厌旧”。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但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具有的竞争优势是集会议、展览、专业音乐厅和剧院、餐饮和配套酒店为一体。试运营半个多月以来,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已举办了珠海国际汽车展、珠海国际打印耗材展等展览会,以及粤港澳会展业合作交流研讨会、中央商务区规划设计国际研讨会和建设国际宜居城市媒体高峰论坛暨2014中国主流媒体联盟论坛等高规格的会议。尤其是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内的华发中演大剧院及音乐厅持续献演了意大利普契尼歌剧《图兰朵》、捷克布拉格爱乐乐团音乐会、爱尔兰《大河之舞》、百老汇百年经典音乐会、知名舞蹈家杨丽萍的大型舞剧《孔雀》等世界级演出,为万余名观众带来了全球顶级的高雅艺术享受。令人欣喜的是,珠海发展会展经济的要素在不断丰富,会展产业链条也在不断完善。更重要的是,多年来,珠海在城市环境、交通建设、产业基础方面的深耕细作和厚积薄发,为珠海会展业未来的爆发式增长积蓄了能量。与此同时,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珠海未来将成为中国内地唯一和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这使粤港澳三地会展业的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性。学习是最好,也是唯一提升的手段。未来,会展服务将成为会展业竞争的核心。尤其是国际峰会的组织方,将更看重服务。

2014年12月09日

沈阳今年会展交易额2270亿 迈入全国会展业第二集团

沈阳今年会展交易额2270亿 迈入全国会展业第二集团

沈阳会展业迈入全国会展业第二集团编者从沈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14年沈阳会展业情况新闻发布会获悉,沈阳今年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300项;全年展览总面积290万平方米;实现会展经济交易额2270亿元。在自身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沈阳会展业还带动了交通、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近年来,沈阳先后被国内会展业评为“中国优秀会展城市”、“中国最佳会展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新锐城市”和“中国会展业十佳品牌城市”,在全国会展业的位次也由“第三集团”进入到“第二集团”行列。沈阳举办会展活动涉及行业几乎涵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一是国际性和国家级大型展会。第13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2014沈阳全国汽配展等,以其规模大、影响广,拉动了沈阳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二是国家级或区域性品牌展会。第13届中国沈阳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第14届中国(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等,促进了区域行业发展、引领了消费理念。三是地方节庆活动。2014中国沈阳韩国周、2014活力澳门周,以及文化艺术节、元宵灯会、啤酒节等,丰富了百姓生活,传承了文化内涵。四是各类中小型展会。2014年中国沈阳动漫电玩博览会、第五届沈阳食品节大型团购展销订货会等,吸引了百姓关注参加,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沈阳采取多项措施发展会展经济,积极引进品牌展会,成功举办了全国汽配展、全国饲料展、全国兽药展等3项国家级可申办流动性展会;培育自创品牌展会,成功举办了手机展、汽车展、古玩展、模具展、动漫展、自行车展、陶博会等一批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生命力强的品牌展会。

2014年12月05日

热门标签

热点阅读

    全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