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阅读

中国丝绸博物馆相关的文章

expoon网展聚合所有中国丝绸博物馆相关的新闻资讯,为你提供最新的相关行业报道。

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敦煌展

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敦煌展

9月14日下午2点,由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物局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承办,浙江省敦煌学研究会协办的《沙鸣花开――敦煌历代服饰图案临摹原稿展》开幕式暨常沙娜、黄能馥、李绵璐作品捐赠仪式在中国丝绸博物馆隆重举行。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永明、原全国人大常委毛昭晰、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浙江省文化厅巡视员鲍贤伦、常沙娜教授、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浙江省敦煌学研究会副会长许建平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敦煌莫高窟常沙娜是国内外知名的敦煌艺术和艺术设计研究专家、工艺美术教育家,其父是被尊为新中国“敦煌保护神”的著名画家、敦煌学研究专家常书鸿。常沙娜从小随父亲穿梭于敦煌莫高窟洞窟之间,耳濡目染受父亲影响,也投身于敦煌艺术的研究,作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设计工作者、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老院长,常沙娜将毕生精力用于教育事业和研究如何将敦煌艺术应用于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次同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出敦煌装饰摹绘作品的李绵璐和黄能馥先生作为常沙娜先生的同龄人,也是为敦煌艺术作出贡献的著名学者。李绵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民间美术家,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虽然李绵璐先生在2010年已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画作为后辈人研究敦煌纹样留下了宝贵资料。同时展出作品的另一位著名学者黄能馥先生,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系教授,被媒体称为“中国服饰文化研究”三大专家之一,撰写了不少研究中国服饰文化的力作。他们作为敦煌艺术继承和发扬的第二代人,起到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他们用自身的力量影响、培养了一批热爱、研究敦煌艺术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象征着中国古代中西文化与经济友好往来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文明和智慧编织成的一条丝带。敦煌莫高窟就是镶嵌在丝带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敦煌壁画、彩塑、建筑上各类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是敦煌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生活、文化、习俗的时尚和特征。在常沙娜看来,服饰图案是敦煌装饰图案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量的菩萨、弟子形象穿着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纹样的服饰,特别是丰富生动的供养人形象,由于身份、民族、年代的不同,其服装样式各异,服装上丰富的装饰纹样如实的展现了不同时期的流行纹饰,对研究中国不同时期的服装纹样、印染工艺、服装样式及材料的应用等都有重要的图像参考价值。本次展览共展出敦煌服饰和装饰图案临摹作品252张,实物作品近20件。展出的实物中有常沙娜设计的丝巾、陶瓷挂盘、面料设计以及带研究生2001年为国务院设计的敦煌系列茶杯。展览展出的大部分作品完成于1959年,当时身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系年轻教师的常沙娜、黄能馥、李绵璐利用暑假赴敦煌莫高窟,以染织为专题摹绘收集壁画、彩塑上所见的服饰纹样共三百余幅。在整理过程中为了更形象的展现服饰纹样的应用情况,请当时还是学生身份的刘元风、李当歧为整理的服饰纹样配上统一的线描图案服饰部位示意图。另一部分作品是1999年常沙娜负责清华大学985研究课题“敦煌历代装饰纹样研究课题”时,其带研究生整理的敦煌装饰纹样。通过展览,观众将会对整个敦煌装饰纹样的造型及应用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开幕式上,常沙娜先生还代表黄能馥和已故去的李绵璐两位著名学者,将他们年轻时完成的208张画作,共近400幅敦煌装饰纹样原稿,全部捐赠给中国丝绸博物馆。常沙娜表示,能有机会在常书鸿的家乡展示半个世纪前在敦煌莫高窟摹绘收集的原稿,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她希望通过展览以推动当今中国服饰纹样及工艺设计,创造出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装饰风格及工艺制造的文脉。同时,她还表示有机缘将这些临摹原稿捐献给中国丝绸博物馆,为这些珍贵的资料找到一个更好的归宿,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学习这些画作所承载的艺术,是件功德圆满的事。早在1999年,常书鸿的家属就曾无私地将常书鸿遗留下的二百四十余幅作品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浙江省博物馆为此特意在馆内辟出“常书鸿美术馆”,永久展出这些作品。开幕式结束后,中国丝绸博物馆还特别邀请常沙娜先生在玉皇山庄闻莺阁举行《丝带上的明珠》座谈会,现场很多专家学者设计师以及敦煌爱好者到会聆听。在会上,常沙娜叙述了她与敦煌以及新中国工艺美术设计之间的点点往事,表达了她对当下工艺美术设计的想法。最后常沙娜为她的父亲常书鸿的自传《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现场签名。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1月20日,为期两个多月。

2014年01月03日

丝博敦煌纺织品展开幕 展览持续到明年3月15日

丝博敦煌纺织品展开幕 展览持续到明年3月15日

“千缕百纳—敦煌莫高窟出土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与研究”展12月29日已开幕,本届丝博展览持续到明年3月15日。相比浙美展馆气势恢宏的穿越架势,丝博的展厅更像是考古工作者屏息凝视的发掘现场。这里展出的,是敦煌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在敦煌考古发现的宝贝,也是莫高窟丝织品首次大规模的对外展览。上世纪60年代,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曾为莫高窟的洞窟进行维修。1980年代,他们又对莫高窟北区做过全面的考古清理和发掘,出土了一批隋末唐初至元代的丝织品和其他织物。其中,经幡很多。普通人有什么心事,便会做一口(注:口,幡的量词),挂在佛塔、殿堂或是旗杆上,用来祈福、消灾。这些幡的面料很丰富,棉毛麻丝都有,工艺也多样,刺绣、彩绘或施金银泥,十分富丽。普通人看来,这块布头像是“装装样子”的。但如果你仔细读读幡上依稀可辨的文字,或许会心一笑。“女阿阴为患腰得损发愿造番(幡)两口……”这条迷你“发愿文绢幡”是在莫高窟130窟里发现的,上面有淡淡的手写墨书,三四行,像一条微博。“唐代女子称呼姓王的就叫阿王。武则天也曾被叫过阿武。这里是说一位姓阴的女人,腰不好,得了病,便造了两口幡,一来希望自己的腰病快点好,同时也为她过世的女儿祈福。”丝博馆修复师王淑娟解读道。此次展出的58件(套)纺织品文物,年代涵盖北朝、盛唐和元,大部分都残破不全,所以,丝博的修复师花了一年左右时间,为它们洗澡、整形,全手工缝补,才得以恢复原貌。

2013年12月31日
1

热门标签

热点阅读

    全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