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阅读

中国会展业相关的文章

expoon网展聚合所有中国会展业相关的新闻资讯,为你提供最新的相关行业报道。

中国会展业步入新常态

中国会展业步入新常态

中国会展业步入新常态经过上一世纪最后十几年和本世纪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会展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向,中国会展产业的总体规模、增长方式、区位格局、业态内容、产业链体系、市场化进程、发展条件和竞争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与世界经济新常态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相呼应、相一致的中国会展新常态。“新常态”一词,在很短时间内由经济思想界演变为世界和中国的决策语汇,成为当前分析经济形势与发展未来的热词。在“新常态”视角下,世界与中国,正面临一个新的时代;同样,中国会展也面临着新的局势,新的转折和新的机遇,需要转变思想理念,打破思维定式,创新发展模式,谋求新的飞跃。何为经济新常态“新常态”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埃尔·埃里安提出,特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国家经济陷入低速增长、甚至衰退的经济现象,是国际投资界描述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增长低于平均水平的特定用词。经过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欧美经济持续20多年相对繁荣的“大稳定”,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西方思想界的深刻反思。时至今日,埃尔·埃里安仍然坚持,虽然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但是美国经济增速放缓、高失业率和政府债务高涨的“新常态”并未结束。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甚至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停滞可能成为新常态。地缘政治风险不断为世界经济增添新的变数,摩根士丹利新兴市场负责人鲁奇尔·夏尔马在美国《外交》杂志撰文说,过去全球投资者常聚焦GDP增长、就业和贸易,并以此来预测投资。现如今,市场更关注政治变化,尤其是新领导人如何推动经济改革。这已成为观测世界经济的一种常态。在西方思想界,“新常态”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经济发展表现为低增长、高失业和高债务“一低两高”的基本特征;二是在宏观政策应对上,长期以来,传统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都可能无法适用新的经济现实,需要探讨新的治理良方。因此,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新的风险因素不断呈现,以往的药方有可能不再是万灵妙药,世界经济处于理论的探索期与政策的实验期。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去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北京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演讲中,习近平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表象特征作了精辟的概括:“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经济新常态”首先意味着经济现实的变化,曾经助推中国增长的各种经济要素已经发生变化,中国经济在增速、结构与改革三方面取得了更科学的平衡;经济学家将这种新常态概括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四大特征。“中国经济新常态”还意味着宏观政策的变化,注重微调控,不搞强刺激,定向调控,精准发力;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全面总结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提出了新的一年的工作思路和应对措施。“新常态”更意味着思维模式的变化,人们观察到,中国高层决策正在突破传统思维,打破传统惯例,从全新的角度和更多的维度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新格局。中国会展业新常态主要特征经过上一世纪最后十几年和本世纪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会展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向,中国会展产业的总体规模、增长方式、区位格局、业态内容、产业链体系、市场化进程、发展条件和竞争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与世界经济新常态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相呼应、相一致的中国会展新常态。1.行业规模初具,增长速度趋缓。据商务部会展业典型企业调查统计,2013年,全国共举办各类展览7319场,同比增长1.8%;展览面积939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据测算,2013年会展经济直接产值达到3870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增长10.6%,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人民币的0.68%,与2012年基本持平。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人民币的1.5%,与2012年基本持平。据统计,2013年,会展行业带动就业人数比上年增长30.7%,按2012年基数测算,会展行业带动社会就业人数达到2700万人次。根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统计委员的统计,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一线城市2013年办展数量只比2012年增长5%,展出面积增长3%;同时,以2011年全国被调研城市为基准,追踪这些城市近三年的办展情况变化,发现从2011年~2013年,全国办展数量呈下降的趋势,办展面积呈上升的趋势:2011年被调研的城市办展总数量从2011年的7333场下降至2013年的6904场,同比下降5.8%;展出总面积从2011年的8173万平方米上升至2013年的8956万平方米,同比增幅9.5%。统计数据表明,办展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展出面积仍保持增长状态,但增长速度回落到一位数,早期两位数,甚至20%的年增长速度的状况发生了变化,会展发展速度成倍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一段时期内很难再次出现,会展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似乎成为一段时期内的新常态。会展发展方式发生质的飞跃,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内涵发展转变。会展内部结构优化发展,政府主导综合会展活动减少,专业化、市场化程度提升;区域结构发生变化,中西部发展加快,比重增加,趋势良好;展出面积增长速度高于数量增长,成规模展会比重增加,展会规模效应凸显。2.区位格局渐变,多种业态并进。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展会区域集约化程度较为明显,北、上、广位列前三,引领全国发展;东、中、西分布不均,中西部份额增加,但东部地区主导地位仍然较为明显;七成以上展会聚集在十个会展强省(市),全国四分之三的展会集中在展出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24个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2013年共举办展览会1696场,占全国展会项目总数的23%;展览面积达到2584万平方米,占全国展览总面积的27.5%。按地区划分,2013年,我国东部地区12省、区、直辖市(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办展5034场,占全国总数的69%,展出面积6594.02万平方米,占全国总展出面积的70%;中部地区9省、自治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举办展览1083个,展出面积1456.51万平方米,分别占比15%和16%;西部地区办展1201个,展出面积1341.38万平方米,分别占比16%和14%。与此同时,近些年来,我国出国办展参展、各类会议、节庆活动等日益受到会展业界的重视,取得较为长足的进展,初步形成了会、展、节庆、活动多业态齐头并进,融合发展的态势。3.产业链体系完备,多行业协同推进。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推进,直接为会展服务的产业链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项目策划与运作为龙头,场馆设施提供与服务、技术设备提供与服务、工程设计与实施、食住行游购娱旅游服务、会展物品运输与物流等产业链服务环节,金融、海关、检验检疫、邮电、通信、法律等商务服务系统,以及安全、消防、交通、环境等会展产业链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服务标准、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大大改进,有效地保障了会展产业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进步为会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助推会展发展,实现了跨界融合发展。近年来新技术在会展活动中得到广泛运用,从现场数据的收集统计,到线上线下展会的共同发展;从信息新技术的应用,到会展科技资本的融合,都充分体现出“会展与科技协同发展”的总体趋势。时至今日,几乎所有展会都设立了自己的网站,大型展会几乎全部实现了线上展会与线下展会的结合,网上成交和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实体展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手机APP在展会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时尚标志,O2O的方式也被会展业界所普遍采用。2014年中国会展企业新三板融资成功,开创了会展行业与资本市场合作的先河,而此前世界会展云基地和数码研究基地的投资建设则体现了会展资本向数字技术的渗透。除了会展产业链内部各环节之间的融合发展,会展与金融、会展与科技、会展与旅游,以及会展与其他产业合作、融合不断创新,拓宽了会展产业发展的领域,丰富了会展跨界融合发展的内容。4.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化进程加快。近些年来,中央加大了会展行业管理、规范的力度。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强调“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八项规定明确指出“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此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相关中央部委开展了对各级政府主办展会和论坛活动的清理规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央有关部委率先垂范,首先拉大了一些机制性会展活动举办的时间间隔,由一年举办一次改为两年举办一次;国务院根据“停办一批、限期市场化一批、加大间隔一批和保留一批”的原则,对全国500多个政府主办的会展活动进行了清理、规范。政府逐步从具体会展活动操办中超脱出来,政府主办展会、论坛数量减少,质量提升;“重形式、轻内容”现象得到遏制;领导出席规格、频率得到有效控制,财政开支大规模压缩,去行政化效果明显;市场化运作力度加大,一些政府主办会展活动华丽转身,或委托专业化会展企业市场化运营,或实行政企分开运作。政府会展推向市场,政府办展市场化运作,一方面活跃了市场,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为建立公平公开开放的市场规则清除了制度障碍,加快了整个行业市场化的进程。5.发展条件改善,市场竞争加剧。首先,会展场馆条件大为改善,数量足,设施新,功能齐全。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拥有5000平方米以上会展场馆316个,可供展览面积1237万平方米。2013年,全国在建会展场馆13个,面积达154.49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全国会展场馆总数将达到329个,可供展览面积将达到1391.49万平方米。其次,会展人才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不少地方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会展企业和会展人才落户当地,很多企业也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引进、培训会展人才。与此同时,全国会展教育风起云涌,据统计全国有数百所院校设有会展专业或方向,每年培养学生数以万计。会展教育的兴起,为未来会展产业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储备了会展专业人才。再次,会展政策环境有了根本性好转,政府部门改进作风,转变职能,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水平;不少地方政府成立了会展管理、促进专门机构,推出了一些推动会展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最后,会展市场环境也有了较大的改善,行业自律和行业规范取得阶段性进展。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商务部陆续制定和推出了一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少省、市、区还颁布了一些地方性行业标准。在发展条件改善的同时,随着大规模会展设施的建设、地方会展优惠政策的实施,中国会展市场会展设施之间、会展城市之间对会展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境外展览机构的介入,更加剧了竞争激化的程度。中国会展业新常态应对之策应对会展新常态首先要有一个平常的心态来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分析会展实际功能作用,给会展产业以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位;其次,坚持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原则,认真研究和分析会展市场供求关系和实际市场资源,真正做到目标确定切合市场实际,题材策划源自市场需求,活动运作符合市场要求,应对举措利于市场发展;再次,跳出会展谋划会展,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发挥会展平台桥梁作用,做好产业会展,助推产业发展和产业提升,做大、做强会展产业。最后,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互动调节、共同推进的作用,创新思维,精准发力,围绕市场培育和市场规范出招,通过市场化手段奏效。1.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宏观把控。随着会展行业的发展壮大和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必须加强对会展行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认真研究会展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定位,将会展产业的发展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当前,要认真调查研究全国会展资源和发展优势,摸清家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向,找准会展产业发展的市场定位,研究制定《会展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会展产业发展目标和产业政策;根据会展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对会展硬件设施建设进行宏观把控,发挥产业政策的宏观调节功能,促进会展产业朝着既定的方向和目标发展。2.加强行业协调,促进和谐发展。会展是一个综合型很强的行业。本质上讲,会展属于一类外在的表现行业,会展是平台,是桥梁,是形式。发展会展更为重要的是会展所承载的具体内容,亦即推动会展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基础和产业结构条件。严格意义上讲,会展资源并不掌握在会展主管部门手中,而是散布在各类、各级产业和市场管理机构,要加强产业会展资源的协调和整合,调动产业部门和社会各界发展会展的积极性,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战略谋划会展活动,扶持促进做好产业会展;只有做好、做专产业会展,才有可能做大、做强会展产业。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地方会展资源的统筹和协调,鼓励特色化发展和差异化竞争,减少竞争损耗,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办展、同质化竞争。3.加强市场培育,加快市场化进程。加大会展改革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会展项目审批制度,简化手续,缩短流程,变项目审批为过程管理和事后评估,变审批为服务;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会展法制建设,加快会展立法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会展行业发展和规范的法律体系;出台《会展业促进管理条例》,明确界定会展参与各方的法定地位、权利职责和行为规范,实行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真正实现会展经营、管理法制化。研究制定市场游戏规则,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完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推动行业市场化进程;鼓励行业中介组织建设与融合,发挥行业中介组织“服务、协调、自律”的作用;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制定行业规范,建立展览评估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健全统计制度,建立信息发布平台,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品牌展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仿冒、剽窃等非法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4.加强产业链打造,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会展产业链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会展服务体系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活动策划、会展运作和现场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出台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制定专业化服务标准,加强规范管理;建立会展服务资质评定制度,根据统一标准和要求(包括专业展馆标准化体系、国际展认定标准、展会及展馆统计标准体系、绿色展会标准等)进行服务资质评定;改进、完善会展统计体系,建立权威的统计监测体系,提高会展统计资料数据的可信度。5.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提升行业竞争力。加强市场引导,鼓励发展特色展会,形成具有地区和行业特色的差异化展览格局;加强会展市场主体培育,推进大型龙头企业建设,加大本土展览企业扶持力度,鼓励强强联合,打造会展企业航母;下大力气培育本土会展品牌,扶植专业品牌展会,加大品牌展会宣传推广力度,扩大品牌展会影响力;鼓励创新发展,鼓励采用先进技术,鼓励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品牌展会走出东莞,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采取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鼓励会展企业落户东莞。6.研制行业促进政策,助推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全国会展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体系,研究出台有利于促进会展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建立国家会展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中国会展产业做大做强;积极探讨解决营改增税制改革对会展企业的实际影响问题,落实国家财税(2011)110号文件精神,推动认定会展行业为大量代收转付或代垫资金行业,同意其代收代垫金额予以合理扣除后计征增值税。

2015年02月04日

中国会展业期盼BAT的加入

中国会展业期盼BAT的加入

中国会展业发展研讨会实事求是地说,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会议和展览数量、组织水平和项目质量都取得大幅进步。尽管,2012年12月,中央的一系列措施抑制了大规模的不必要政府会议和政府主导展览项目,公款消费以及因此引起的政府会议支出下降迅猛,当初业内甚至担心这些措施会对会展业造成消极影响。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忧非但不必要,而且还有意料之外的好处——迫使政府收起那只习惯了大手大脚花钱的手,开始敬畏媒体和公众了,将属于市场的交给市场。然而,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更新频率与市场需求,会展业似乎无法阻止新鲜血液的进入。一步之遥表面的繁荣,并不能保证可持续的发展加速度。况且,这繁荣,经不住资本的拷问:人均收入如何,人均利润如何,投入产出比如何?2013年会展业产值估计是3870亿元,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68%。比较一下,2013年国内旅游收入就达到了2.63万亿元(不含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诸君也许立马会说,这么比较有意义吗?是的,如果单纯比较产值和占全国GDP的比重,旅游业和会展业不是一个量级的,因此,会展业似乎永远上不了头条。但不妨看看背后驱动各自发展的力量。在会展业,无论是展览主办和会展场馆方面,国有企业都担当着老大的角色,会议产业链上民营企业较为活跃,但普遍散而小,做得有规模的还是那些国有企业。与政府关系紧密的社团、事业单位作为会展主办方,办会办展方式仍然具有典型的政府味道。相对于旅游业,仅由旅游局这个单一机构来管理不同,各地的会展业主管部门常常有贸促机构、会展办、商务局、旅游局四个“婆婆”,这四个角色不是互相博弈,就是懒政。会展业有几个上市公司?但旅游概念的上市公司又是多少家呢?旅游业吸引了众多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却不愿进入会展业,不仅仅是因为投资回报低,这里面还有一个准入的问题。因此,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差距,绝不只是产值、税收、创造工作机会这三个关键指标上的一步之遥。太阳照常升起会展业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这跟国企的角色有很大干系。做好了是应该的,但却缺少令人值得为之奋斗的激励机制;做不好就要追究最高层和经营团队的责任,这势必造成国企领导回避风险以免出错的蜗牛心态。因创新就要冒一定风险,于是乎,创新只能成为一句“高调”的口头禅。只有具有企业家精神,才能驱动企业成长。而社团、事业单位则把持着宝贵的资源,行事方式同样过于谨慎,没有开放的胸怀,缺少把项目做大做强的意愿。市场竞争不充分,还有一个原因是政府始终舍不得松开那只手,政府依然过度参与,市场机制未能发挥决定性作用,社会资本进入存在障碍。在服务业,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2月10日,《中国贸易报·会展周刊》的“会展大咖秀”栏目沙克仲的一篇文章:“会展‘老大’们还缺什么”,对主办方提出了质疑:“我们展位供不应求,我们不差钱,中国是个大市场,老外不敢不来,你不来有别人来。我们的一些展会主办方仍然一如既往地‘自信’和沾沾自喜。我们的一些‘老大’们不缺‘自信’,缺的是扎根在骨子里的服务意识。”民营、外资会展企业也在发展,但总体而言大家“相安无事”,没必要你争我斗,也就少了一股锐气,没有了并购、重组、重大投资,更想不到要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务质量。2014年,除大连北方国际展览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海大虹桥国家会展中心落成、APEC会议在北京举办,会展业里让人们津津乐道的重话题实在不多。阳光灿烂的日子10月底,阿里巴巴推出新独立航旅品牌“去啊”;百度也投资了去哪儿网。10月22日,阿里巴巴等四家投资方对快的打车完成B轮投资,总额超过1亿美元。12月9日,滴滴打车宣布获得D轮融资,规模超过7亿美元,其投资方之一为腾讯。12月17日,百度与全球打车软件鼻祖Uber签署战略合作及投资协议,百度付出的金额估计是6亿美元。12月15日,专攻出境旅游的途牛旅游网宣布与弘毅投资、京东商城、携程旗下子公司“携程投资”以及途牛首席执行官与首席运营官签订股权认购协议,途牛将向上述投资者出售1.48亿美元的新发行股份。为何阳光照不到会展业这个领域?真的是因为会展业总的盘子太小?笔者不认为会展业总产值不够大,但遗憾之处在于中国缺少美国那么一个权威的定期发布的会议业统计报告。笔者赞同某位会议场地预定和注册服务网络公司总裁的说法:会展业的从业人员相对而言不爱学习新技术,对移动互联网等新生事物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兴趣,缺少紧迫感。如内部变革一时半会儿不能发生,那就借助于外部力量。都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过后寸草不生,但大树底下也是好乘凉啊。目前,BAT正在布局商用WiFi,后者被视为又一大移动互联网流量入口,甚至被称为“入口中的入口”。商用WiFi市场主要分商场、餐厅等固定场所和公交等交通工具。细想之,作为商用WiFi的主力市场之一,酒店、会议中心、展览场馆等固定场所,全国一年下来接待多少人次?酒店订房,差旅涉及到的机票、高铁车票、出租车、娱乐、餐饮,会展需要的印刷服务、小礼品,这市场得多大!如BAT进入,会展业将面临又一次洗牌?拭目以待!

2014年12月24日

储祥银议中国会展业“新常态”

储祥银议中国会展业“新常态”

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对外贸易经济大学教授--储祥银据统计,2013年全国共举办各类展览7319个,同比增长1.8%;展览面积9391万平方米,增长4.5%。会展经济产值38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10.6%,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重0.68%。经济效益有所好转,三项费用指标下降13.3%,亏损面建校,盈利面提升。特别是,在经济呈现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新常态的同时,会展业也呈现“新常态”,储祥银将其特征表述为“增速减缓、结构优化、竞争加剧、治理细化”。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我国会展经济的增长速率平均在5-6%之间;同时,会展个数的增长速度低于面积的增长速度,意味着会展的单位面积同比增大,例如上海去年平均每个展会面积达到15000平方米,达到德国的水平。对于参展企业来说,在参展费用降低39%的情况下,收入却增长了30%,呈现结构优化的趋向。但是,随着各地展馆建设会展业在地区间、展馆间的竞争也在加剧。截止2012年,全国5000平方米以上展馆316个,可供展览面积1237万平方米;2013年在建展馆13个。储祥银举例,北京很多展览已经“东南飞”,广州的会展业也面临上海等地的竞争;而国际会展巨头也竞相通过并购和合作等手段参与到国内会展业竞争中。对此,储祥银认为,在认识上,要以“新常态”的眼光来看待会展业,要看到其增长速度趋于缓慢的现实。首先要正确认识会展业发展的定位,“当前很多城市将其看成支柱产业,明显定位过高”。其次,正确认识政府的功能定位,应该立足在宏观指导、政策支持、条件的提供和市场的培育。第三,正确认识市场功能作用,会展业有本身的市场规律,会议可以打造,展览则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基础,“如果条件不具备,滥打造会展中心,效果会非常不尽如人意”。最后,储祥银建议,对于会展业的治理要趋于细化,并提出六条政策措施:一、加强会展业管理的法制建设,加快会展立法,完善法律体系;二、健全会展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改“以批代管”为日常市场监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三、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形成开放、透明、高效的市场规则,加强对品牌会展的知识产权保护;四、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和顶层设计;五、加强政策扶持,研究优惠政策体系,出台有利于会展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营改增税收政策;六、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支持会展企业走出国门,增强国际竞争力。

2014年12月22日

中国会展业规模扩大效益好转

中国会展业规模扩大效益好转

中国会展业规模扩大效益好转由商务部服务贸易与商贸服务业司和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撰写的《中国会展行业发展报告2014》10月19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对外发布。《发展报告》集中了商务部会展业典型企业调查统计和会展经济研究会统计分析的数据资料,对2013年我国会展产业发展的规模、展览场馆建设、区域发展格局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统计分析,对2013年会展行业发展的最新态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科学研判,对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会展行业管理、协调和促进会展行业发展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工作思路和政策建议。《发展报告》将为会展界同仁进一步了解我国会展行业发展状况和前景趋势提供权威的信息资源,也将为政府部门加强会展行业总体规划和统计分析、制订产业促进政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不仅能够促进供需对接、畅通流通渠道,对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也有强大拉动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会展业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各类展会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有效拉动餐饮、住宿、交通、零售、旅游等众多服务业增长,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商务部10月19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发布的《中国会展行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会展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标准体系、行业组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会展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大型化趋势更加明显;会展就业人数持续攀升,会展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根据商务部相关统计和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行业调查,结合部分省市典型资料分析,2013年,我国会展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征。境内展览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好转据商务部会展业典型企业调查统计,2013年,全国共举办各类展览7319场,同比增长1.8%;展览面积939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展览面积增长快于展览项目增长,单位项目规模扩大,展览效益向好。据测算,2013年会展经济直接产值达3870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增长10.6%,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万亿元人民币的0.68%,与2012年基本持平;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万亿元人民币的1.5%,与2012年基本持平。会展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三项费用指标(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较2012年下降13.3%,亏损面大幅缩小,盈利面大幅扩大。出国展览市场稳定新兴市场国家表现活跃据中国贸促会统计,2013年,全国102家组展单位共赴75个国家实施经贸展览会计划1492项,比2012年减少2.4%,其中参加国际博览会1422项,占实施总量的95.3%,单独举办展览会70项,占实施总量的4.7%;全年出展项目净展出面积64.74万平方米,比2012年减少7.2%。参展企业约4.7万家,与2012年持平。2013年,虽然欧美仍是我国出国办展的主要目标市场,但新兴市场国家表现更加活跃。出展项目数排名前10位的目的地国家分别为德国、美国、俄罗斯、巴西、阿联酋、印度、南非、土耳其、墨西哥和法国,其中新兴市场国家占7个,其展览项目数占全年总量的39%,参展总面积占全年总量的33.3%,参展企业数占全年总量的35.9%。会展设施大型化趋势明显会展业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使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各地竞相投资建设会展场馆设施。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拥有5000平方米以上会展场馆316个,可供展览面积1237万平方米。2013年,全国在建会展场馆13个,面积154.49万平方米。建成后,全国会展场馆总数将达到329个,可供展览面积将达到1391.49万平方米。单体会展设施大型化趋势明显,在建、待建场馆单个平均面积均超过10万平方米,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和天津国家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更是高达40万平方米。会展就业人数持续攀升据统计,2013年,会展行业带动就业人数比上年增长30.7%,按2012年2125万人次基数测算,目前会展行业带动社会就业可达2777万人次。会展行业带动就业效果显著,综合拉动效应日益凸显。

2014年12月15日

陈先进谈中国会展业面临的挑战依旧严峻

陈先进谈中国会展业面临的挑战依旧严峻

陈先进谈中国会展业面临的挑战依旧严峻会展产业日渐形成市场加快发展陈先进称,我国会展产业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具体表现为办展主体多元化、场馆投资多元化、服务模式多元化,市场相当开放。同时,企业经营国际化。国外展览公司在我国设立办事处、代表处;越来越多的国外知名品牌展移植到中国;在会展企业发展中出现了收购兼并和资本运作。去年一年,整个亚洲一共是15个收购兼并项目,中国10个,占到三分之二。陈先进指出,我国会展项目和企业愈发优质。全球共有900多个UFI认证项目,中国大陆地区从2004年的20个UFI会员增加到2013年的84个,增长非常快。而展会认证数,从2004年的22个增长到2013年的64个,数据说明整个国内的企业和项目如今都已接近国际水平。审批制度放开不断优化办展环境据了解,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举办展览活动不需要经过政府部门的行政许可,这也是国外展览市场化、产业化的重要前提。审批管理制度不完善、手续繁杂导致审批时间长,特别是多头审批造成了多头办展、重复办展的不良后果。陈先进称,在2002年10月国家正式取消了国内展览会的审批制度,国内展不需要审批,登记就行。2004年,展览公司开始对外资开放。2013年新审批制度开始改革,采用备案制,放开了国际展会审批中很多限制。陈先进指出,全国省、市一级政府会展管理部门有74个,会展协会组织49个,会展机构9个。这些机构、组织从制度上保障了会展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各地出台相关鼓动办展政策,为展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由“大”到“强”转变挑战依旧严峻尽管如今中国会展业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从会展大国变为会展强国还存在诸多问题。陈先进指出,无论从政府、展馆、组织者,还是服务供应商,都各自面临新挑战。首先中国政府面临最大的挑战是转变职能。陈先进称,中国政府需要从一个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身份,转变为专业裁判员。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政府不能肆无忌惮的像过去一样冲到市场里面,跟大家一起去办展会,而要学会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互相配合。对展馆来说,中国展馆太多,供求关系可能会出现一个相对短时间的不平衡。场馆一旦建好,投资者就有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尽快把投资要收回。不止出租场地,还要自己来办展,既做房东又做房客。在此前提下,如何维持整个市场的公平性和市场竞争的客观性是未来展览业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对展览组织者而言,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怎么真正能像我国经济发展一样,从数量转变为质量。据统计,今年,上海整个展览数量增长是负的,但展览面积是正的,陈先进认为这将成为一种常态,怎么从数量的增长变成质量的增长,如何把中国从一个展览大国变成一个展览强国,这是展览组织者面临的考验。那么作为其他的服务供应商所面临的考验则是可持续发展。陈先进称,现在展览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用心思太少,一个展览会做完以后一大堆垃圾,对整个环境影响非常之大。由此可见,我国会展业未来仍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年攀升,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的基础上,逐步从规模化发展转向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促进整个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2014年11月19日

袁再青:中国会展业与行业强国还有差距

袁再青:中国会展业与行业强国还有差距

“2013品牌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暨第十七届品牌中国高峰论坛”于12月17日—12月19日在北京举办。上图为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袁再青。袁再青:今天我非常高兴能与各位在第十七届品牌中国高峰论坛的开幕式上相聚。我谨代表本次会议的主办单位,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对各位领导嘉宾的出席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欢迎,对此次盛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每一年品牌中国高峰论坛,都有着不同的主题,记得去年我们在这里讨论了中国品牌的转型与驱动。那么今天我们将在这里讨论品牌人的梦想与尊严。每一年品牌中国高峰论坛又有着相同的诉求。那就是点评中国品牌人的年度贡献,寻找这一年中为中国赢得尊敬的年度人物。企业的领导者,行业的引领者往往是塑造不同品牌风格的关键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被品牌人物赋于特殊气质的品牌,先天就拥有更多打动消费者,影响消费者的能力,寻找这些以个人魅力影响品牌的行业精英,寻找为中国品牌赢得尊敬的企业领袖,正是我们今天在此相聚的原因。那么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一直致力于提升我国会展业在全球的影响力。我们结合中国会展行业的实际发展,研究中国会展业的政策,应用,推动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我们现在中国的会展业在世界上已经可以说是名列前茅的大国。但是和会展行业的强国比起来还有差距。我们的中国梦是实现中国会展业的强国梦。前几天我们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年度会议上,专门为中国会展业的著名品牌开展了品牌建设的推广活动。我们也希望能够以会展活动为契机,为本土品牌创造更多的机遇和更好的平台,为中国的品牌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一直以来我们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与品牌中国的产业联盟保持着良好而密切的合作关系,我想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携手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为推动中国品牌的群体崛起而不断努力。最后我要祝愿第十七届品牌中国高峰论坛以及今晚举行的2013品牌中国年度人物电视颁奖盛典,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2013年12月20日

中国会展业向市场化国际化转型

中国会展业向市场化国际化转型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泽炎称,中国会展业发展正向市场化转型,由政府主办的会展将越来越少。广州琶洲论坛暨2013会展人年会10日在此间举办,该年会前身系广州会展经济论坛。而琶洲是“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的主办地,展馆周边展会活跃,被称为琶洲会展经济圈。陈泽炎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会展业办展规模和数量等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初步估计2013年中国有7500场展会,展览面积共计近9500万平方米,广交会等展会在促进中国与海外经贸交流合作方面作用明显。“中国目前的会展活动提供了三大平台,分别是生产性功效服务、生活性消费拉动和政府性工作手段,政府主导会展活动会给予资金支持,带动会展业兴旺,但却不利于会展行业的良性竞争,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政府主办的会展活动将越来越少,中国会展业逐步向市场化转型。”陈泽炎说。陈泽炎表示,2014年,政府主导会展项目会进一步减少,会展行业发展将更活跃,国有会展企业、民营会展企业、合资会展企业、外资会展企业等将在同一平台上平等合作和竞争。陈泽炎还预计,在政府加快转型的形势下有望成立中国会展协会,中国会展业将逐步走出国门,从出国参加海外展会,到与海外合办国际展会。而琶洲论坛的举办则是中国高端会展经济论坛中,由“官办”转型为“民办”的首例。其前身“广州会展经济论坛”,曾由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海珠区政府、广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广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局等联合举办。该论坛不仅在今年更名为“琶洲论坛”,更从策划筹备到组织实施,完全由论坛主办方广州琶洲会展经济促进会和承办单位进行市场化运作,自筹资金、独立运营、自负盈亏。

2013年12月16日

中国会展业崭露头角

中国会展业崭露头角

近日,上海会展研究院在沪发布了会展蓝皮书《中外会展业动态评估年度报告》,这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报告指出在世界百强商展排行榜上,中国拥有14个,论数量排在第二位,论展出面积及其占比则屈居第三。国际会展二线城市中国有5个入围,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和深圳。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表示,会展业与政治、经济联系紧密,随着政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向会展强国迈进是必然之势。会展业联动性强、附加值高,能极大促进旅游、交通、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同时还可进一步提升一国软实力,促进会展业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大推动力。目前,我国会展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瓶颈。从会展馆的数量和总面积来看我国位列世界前茅,但却难以实现较强的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提高经济效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现阶段会展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我国会展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总体而言发展极不平衡。这主要由会展业的性质决定,会展业包括会议业和展览业,经济发达、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占有较多优势,能为会展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以及较高的服务水平。我国会展业应该从一线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扩散,除了涌现出一批世界性会展城市,还需要出现一批区域性会展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会展业发展有较大潜力,其已具备会展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只需在加强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稍作努力便可。但在这一过程中切不可忽略突出自身会展特色。会展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之列,因此其内容差异化发展需要引起经营者的高度重视。会展馆需要因地制宜,有机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如此能使其吸引力有所提高。我国会展业缺乏品牌效应,与德国汉诺威、法兰克福等会展城市相比差距甚远。由于会展业属于我国的新兴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小也在情理之中。但是随着我国在国际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不断凸显,会展业亟需更上一层楼。提高品牌形象一方面需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为参会者提供便捷的交通、良好的会展会展环境以及选择多样性的餐饮、酒店等;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城市建设,以城市形象带动当地会展品牌形象。展会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制约着我国会展业进一步发展。内容是会展业的核心,即便硬件设施有所加强,若展会内容单调,仍然不能盘活会展业。我国应该积极整合展会资源,尽量避免重复展会,组织专业性更强、规模更大、质量更高的展会。目前我国会展业发展中,“展”与“会”的融合程度不高。但事实上,只有展览、会议相结合才能较好发挥会展业促进交流、创新的功能。展览与会议相结合需要举办者妥善安排会展时间,将展览与会议进行妥善对接。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指出,现阶段,我国会展业发展已小有成绩,在短时间内便能够位居世界会展新兴大国之列。会展业是一国形象、地位的重要体现,大力发展会展业将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任务。文化产业是“十二五”时期国家的重点发展产业,会展业在其中所占比例较小,大量社会资金都涌入了新媒体、电影、动漫等文化子行业中,而会展业的投资活跃度较低。事实上,会展业也拥有巨大市场潜力,投资前景较大,政府可以适当鼓励民资进入其中。中投顾问发布的《热点行业追踪报告》指出,会展业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是我国经济繁荣、政治地位提高的重要产物。会展业目前正面临着品牌效应不凸显、内容形式单一、“展”、“会”融合程度不高等瓶颈。这些制约因素需要政府、企业、展会举办三方的良好协调。会展业宜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散,逐渐打破不平衡的发展状态,这将有效驱动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从而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2013年08月01日

中国会展业“走出去”任重道远

中国会展业“走出去”任重道远

这是业内人士5月30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第二届京交会会展交易团重要论坛之一的“出展论坛”上发表的看法。“出展论坛”今年首次在京交会期间举办,得到了会展业政府主管部门及广大中外会展业的龙头企业及业内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记者了解到,我国出国展览工作近年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2012年出展项目1536个,年增长11.2%;展出面积69.26万平方米,增长14.5%;参展公司47703家,增长18.6%。出国展览数量呈平稳上升趋势,展览的贸易性、专业性有所加强,国际化程度得到提高。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副司长吕继坚指出,出国办展不仅是企业拓展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对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展览会“走出去”项目规模有所扩大,数量和质量逐步提高,办展范围逐步扩大,出国办展总体态势良好。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袁再青表示,在我国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出展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化,既包括把国外的要素引入到国内,也包括推动国内的会展活动“走出去”,这是建设会展强国的必由之路。但我国出国办展也存在一些不足。我国出展企业对国外相关政策、法规了解不够,对国外市场调研不充分,盲目办展情况时有发生,部分在国外办的展会品牌影响力不强,专业化、国际化程度还不高,中国会展业“走出去”任重道远。中国贸促会相关人士介绍,目前,中国出国展呈现五大特征:一是出国展数量和规模呈平稳上升态势;二是出国展目标市场呈现由欧美传统市场向新兴国家市场转移的趋势;三是出国展涉及的产业,呈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趋势;四是参加国际专业贸易展仍占出国展的主流,自主品牌展览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出国展的办展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多元化趋势。本届论坛旨在通过业界各方代表在政策导向、企业管理、观众组织、海外支持、国内代理等方面的发言,为促进我国出展领域的工作提供经验交流机会,从而推动我国出展工作的发展,促进国内优秀会展企业“走出去”,把国内优秀品牌展会项目输出到国外。

2013年07月08日

中国会展业崭露头角 投资预期可观

中国会展业崭露头角 投资预期可观

近日,上海会展研究院在沪发布了会展蓝皮书《中外会展业动态评估年度报告》,这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报告指出在世界百强商展排行榜上,中国拥有14个,论数量排在第二位,论展出面积及其占比则屈居第三。国际会展二线城市中国有5个入围,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和深圳。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表示,会展业与政治、经济联系紧密,随着政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向会展强国迈进是必然之势。会展业联动性强、附加值高,能极大促进旅游、交通、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同时还可进一步提升一国软实力,促进会展业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大推动力。目前,我国会展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瓶颈。从会展馆的数量和总面积来看我国位列世界前茅,但却难以实现较强的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提高经济效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现阶段会展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我国会展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总体而言发展极不平衡。这主要由会展业的性质决定,会展业包括会议业和展览业,经济发达、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占有较多优势,能为会展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以及较高的服务水平。我国会展业应该从一线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扩散,除了涌现出一批世界性会展城市,还需要出现一批区域性会展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会展业发展有较大潜力,其已具备会展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只需在加强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稍作努力便可。但在这一过程中切不可忽略突出自身会展特色。会展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之列,因此其内容差异化发展需要引起经营者的高度重视。会展馆需要因地制宜,有机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如此能使其吸引力有所提高。我国会展业缺乏品牌效应,与德国汉诺威、法兰克福等会展城市相比差距甚远。由于会展业属于我国的新兴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小也在情理之中。但是随着我国在国际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不断凸显,会展业亟需更上一层楼。提高品牌形象一方面需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为参会者提供便捷的交通、良好的会展会展环境以及选择多样性的餐饮、酒店等;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城市建设,以城市形象带动当地会展品牌形象。展会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制约着我国会展业进一步发展。内容是会展业的核心,即便硬件设施有所加强,若展会内容单调,仍然不能盘活会展业。我国应该积极整合展会资源,尽量避免重复展会,组织专业性更强、规模更大、质量更高的展会。目前我国会展业发展中,“展”与“会”的融合程度不高。但事实上,只有展览、会议相结合才能较好发挥会展业促进交流、创新的功能。展览与会议相结合需要举办者妥善安排会展时间,将展览与会议进行妥善对接。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指出,现阶段,我国会展业发展已小有成绩,在短时间内便能够位居世界会展新兴大国之列。会展业是一国形象、地位的重要体现,大力发展会展业将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任务。文化产业是“十二五”时期国家的重点发展产业,会展业在其中所占比例较小,大量社会资金都涌入了新媒体、电影、动漫等文化子行业中,而会展业的投资活跃度较低。事实上,会展业也拥有巨大市场潜力,投资前景较大,政府可以适当鼓励民资进入其中。中投顾问发布的《热点行业追踪报告》指出,会展业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是我国经济繁荣、政治地位提高的重要产物。会展业目前正面临着品牌效应不凸显、内容形式单一、“展”、“会”融合程度不高等瓶颈。这些制约因素需要政府、企业、展会举办三方的良好协调。会展业宜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散,逐渐打破不平衡的发展状态,这将有效驱动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从而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2013年07月08日

中国会展业掀起“革新”尝试新模式

中国会展业掀起“革新”尝试新模式

“会展业过去习惯的做法将要改变。”中国贸促会特约顾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高级顾问俞晓松表示,新会风创建了更好的举办会展活动的条件和环境。近日,在青岛举办的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第八届年会(以下简称中国会展年会)上,俞晓松指出,每个城市的会展项目不宜多而宜精,每年有两三个精品项目就已经很好了。本届中国会展年会是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履职以来的首次会展业年会,与会人士传达出来的信号显示:中国会展业已掀起了“革新”的潮流。这一现象不仅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就连来自国际知名会展评估机构的高层也惊叹:“中国会展业从理念到形式都发生了太大的转变。”中国会展业业界学者认为,2015年至2020年,中国会展业将有重大突破。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袁再青在致辞中表示,新形势下,中国会展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还有观点认为,至少未来20年,参加展会仍是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由于中国会展活动专业影响不足,导致竞争力不足。这或许是中国会展业“谋变”的起因。尝试新模式“未来30年,中国会展业要探索新的发展方式,需要解放思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介绍说,2012年,服务业占GDP的比例是过去10年上升幅度最大的。张燕生表示,由于服务业实际税负过重,服务业市场准入的门槛太高,服务业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去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例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是,企业和各级政府面对转型压力,向微笑曲线两端扩展延伸。此外,“营改增”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认为,未来10年,投资增长将快于贸易增长。但他也提出,中国应该培养国际型复合人才,提高应变能力、外交关系周旋与拓展能力和跨国公司的经营能力。近年来,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会展业也备受瞩目。据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四处处长舒寰介绍,将于5月28日开幕的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京交会),会展交易将是重要板块。在国际化进程中,中国会展业的竞争意识不断提升。据国际展览业协会(UFI)主席、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陈先进介绍,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有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的会员企业78家,而2004年仅有20家。在会展创新模式上,青岛提出了“建设国际海洋会展名城”的战略。据青岛会展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张世斌介绍,青岛提出《国际海洋会展名城三年领军计划》,意在将青岛打造成为世界海洋经济科技、人才、信息等要素融合、交流、聚集的高地。计划提出,将实施“‘2+6’会展品牌战略”,即举办“国际海洋经济与科技博览会”和“亚太贸易金融投资洽谈会”两大龙头自主品牌展会,依托家电电子、纺织服装、机车船舶、现代农业等行业举办展会活动。2014年4月至10月,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青岛百果山森林公园举办,这是青岛继2008年之后承办的又一国际性会展项目。本次年会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泽炎提出了对中国会展业发现现状的“十大观察点”,为会展业界的探讨与研究指明了方向。赋予新使命“韩国是东北亚各国中参会客商最多、参展面积最大的国家。截至目前,东北亚博览会至少设立了200个韩国参展展位。”吉林省博览事务局副局长程跃勇介绍说,第九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将于9月6日至11日在长春举行。东北亚博览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展会,也是世界上唯一由东北亚各国共同参与并面向全球开放的区域综合性博览会。东北亚博览会的前身是已经举办了八届的“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今年将首次以“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为更大的平台,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深化东北亚国家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据了解,本届东北亚博览会将以“推动战略合作,改善互联互通,加强全面交往,促进深度融合”为主题,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博览会的内容和形式。与往届相比,本届东北亚博览会的功能定位将进一步提升,办会规格将进一步提高,对话交流领域将进一步拓宽,展览展示内容将进一步丰富,经贸实效将进一步增强。程跃勇表示,东北亚博览会作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下一步还将为推动东北振兴,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做不好的交给市场,采取服务外包的形式,规范市场化的操作。”新疆国际博览事务局局长李静援介绍说,中国—亚欧博览会(以下简称亚欧博览会)举办了两届,自本届起,该博览会将转身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李静援强调,新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亚欧博览会的战略布局,博览会将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发挥有效的平台促进作用。中国—亚欧博览会始办于2011年,今年第三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将于9月2日至6日在乌鲁木齐举行。陈泽炎表示,政府主导型展会不仅要促进区域经济贸易发展,还肩负着完善国家战略布局的责任与使命。这是政府主导型展会的新功能,也是更大的创新。新锐派“善辩”“以国家会议中心副总经理许锋、东莞市会展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姜淮为代表的新锐派的观点和理念都很有启发性,是这次年会的新锐派的亮点。”BPA国际媒体认证机构亚太区总经理陈宝婷表示,此次参加中国会展年会还是很有意义的。她认为,许锋、姜淮作为新生代的中国会展企业高管层,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更高。“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许锋引用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一句名言,来辩证地理解新形势下的中国会展业的机遇与挑战。许锋表示,虽然目前的一些政府型会议的规模、档次、消费都在降低标准,而受其影响,社团会议和企业会议也纷纷延期,或缩小规模,但这并不意味着艰难时期来临了,也不是最坏的时代。他强调,应该看到,十八大以来,被取消的会议首当其冲的是政府型会议。据许锋介绍,根据《2011年中国会议统计分析报告》显示,企业会议占到全年54.10%,事业单位会议占到22.8%,政府会议占到13.8%,社团会议占到9.3%。如果将事业单位会议和政府会议合并占比达36.6%。这个数字与美国、英国相比较来看,2009年,美国的企业商务会议占到会议总量的52%,社团会议占25%,而专业展的12%和奖励旅游会议的4%被列为会议,其他会议占7%。根据MPI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英国的企业会议占到81%,社团会议占到9%,NGO/NPO占到6%,政府、公共服务占到4%。可以看出,企业会议占比最高的是英国,其次是美国,这是因为国情不同。根据上述数据比较而言,应该说,此前中国的酒店会议享受了一段非理性的繁荣时期。许锋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务旅行市场。但令其担忧的是,目前,市场对高质量的会议产品需求在增长,但能提供高质量会议产品的机构或企业还不多,这样的供需矛盾不解决,会议业还将有一段路要走。与会议业不同,姜淮对展览业市场的担忧是,各城市间发展展览业路径从根本上不可能完全拷贝。他指出,发展会展业的基本前提是要有产业与市场的支撑。这其中做得较好的案例是东莞厚街,因产业办展,才能成就展览品牌。反过来再看,相当多的城市都在硬件设施如场馆建设上发力,而没有让会展业回到其本位,这才是会展城市必须要思考的重点和核心。

2013年04月27日

2012中国会展业年度研讨会在舜耕会堂开幕  

2012中国会展业年度研讨会在舜耕会堂开幕  

12月1日上午,2012中国会展业年度研讨会暨济南会展经济论坛在舜耕会堂开幕。记者采访获悉,济南收获包括年度中国十佳品牌会展城市、年度中国十佳品牌展会项目、年度中国十佳品牌会展中心在内的三项殊荣,为泉城会展业十年交出完美答卷。 2012中国会展业年度研讨会暨济南会展经济论坛由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济南市政府主办,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支持,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秘书处、市商务局、市贸促会、市属展览行业协会承办。据悉,中国会展业年度研讨会已举办两届,是内容丰富、学术研讨前沿、精英汇集的盛会,更是一次全国会展业内相互交流、合作共赢的盛会。 恰逢泉城会展业走过十年历程,我市会展业继荣膺“中国会展业十大影响力城市”和“中国会展业十大品牌城市”后,又荣获由本届年会授予的“2012年度中国十佳品牌会展城市”称号。十年来,济南凭借独特区位交通、配套设施、政府支持、产业及市场、人文旅游资源等优势,经过不断摸索、探索,现已跻身国内会展强市之列。 由济南好客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组织的中国(济南)国际儿童产业博览会,荣获“2012年度中国十佳品牌展会”称号。作为本土培育的展会,本届童博会由济南好客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组织实施。据了解,该公司去年刚刚成立,凭借骄人业绩当选,被业界称为国内会展行业的一匹“黑马”。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收获“2012年度中国十佳品牌会展中心”殊荣。 据市商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前三季度办展116场次,展览面积165万平方米,参观人数626万人次,实现交易额915亿元,拉动相关行业收入123亿元,较去年同期均实现不同程度增幅。这一系列数字,证实济南会展业对城市经济的强大带动作用。 山东国际会展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元清表示,在国际经济萧条、国内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我市会展业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再加上2012中国会展业年会的落地,济南会展业此次获得的3项殊荣,都彰显济南会展业在全国的地位,可以说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上游水平。(记者鲁婧盖幸福)

2012年12月03日

热门标签

热点阅读

    全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