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展资讯360全景,全景制作,全景

网展资讯

0 篇资讯

网展资讯 >  行业资讯 >  互联网汽车汹涌来袭

互联网汽车汹涌来袭

网络      2016-02-19 17:31      分享新闻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于11月3日发布,智能化和新能源汽车成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而随着苹果要造车以及乐视、阿里巴巴、腾讯、百度、高德地图等互联网企业纷纷曝出投身智能汽车领域的消息,互联网造车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互联网汽车汹涌来袭

互联网汽车汹涌来袭

  汽车行业作为一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传统产业,汽车制造行业有着极长产业链和高度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之前毫不相干的互联网企业进入汽车制造领域,是噱头还是实干?互联网造车到底靠不靠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能源和环保的需要,智能化和新能源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汽车作为一种载体,其功能和属性也在发生改变。这些都为互联网汽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那究竟什么是互联网汽车呢?

  互联网汽车即车联网、互联网+汽车的衍变,目前来看分为智能汽车、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各家互联网企业现在都是根据自己的优势先切入到汽车领域,用各种方式来占领市场。

  互联网汽车为何如此受欢迎?

  百度CEO李彦宏说,百度已开始着手研究智能汽车,并正与汽车制造商开展合作。

  乐视董事长贾跃亭说:移动互联时代,汽车产业面临一场巨大革命。

  ……

  从国外的苹果、谷歌到国内的BAT等巨头一时间纷纷开始汽车产业的布局,根据市场层面的消息,苹果公司已开展电动汽车的研发工作,力将在2020年投产。谷歌公司1月曾表示要在五年内实现无人驾驶汽车上路。

  那么,互联网汽车为何如此受欢迎呢?

  互联网时代下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关于 “场景变现” 的讨论,如今资本十分热捧 “互联网 + 汽车” 的概念,小编觉得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传统汽车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后衍生出来的诸多互联网产品能够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 C 端需求以及能够覆盖越来越广的消费场景。

  场景变现,可理解为通过深耕多种场景并设计多样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进行商业变现的活动。围绕汽车,根据商品使用阶段我们可划分为购车前(资讯 / 比价 / 社区论坛等)、购车时(比价 / 团购 / 直销 / 汽车金融等)、用车时(出行导航 / 加油 / 停泊车等)、用车后(保险 / 洗车 / 维修保养等)以及二手车流通(拍卖 / 竞价 / 检验等)五个阶段,每阶段与互联网结合都不仅更加高效高质地满足了传统消费需求,更创造出新的用户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渗透率的提高,活跃的移动端顺势成为满足用户需求、能够有效变现的新型增长点。

  那么,互联网造车到底是嘘头还是实干?

  传统汽车企业对信息技术会提升和改造汽车产业和产品普遍持认可态度,但对于互联网企业是否能直接进入整车制造领域却存在着不同看法。

  在去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奔驰、大众等全球最高负责人均表示,汽车产业的未来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甚至将汽车比喻成一台行动的手机。但他们坚持的是“传统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即互联网只是对传统产业起到提升和改造的作用,而不能直接越过传统的汽车行业。

  有人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工业将逐渐步入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的大趋势中。但互联网造车还仅是一种概念,更多的是为了在资本市场有所斩获,而不是真正地进行投入创新。

  真正成熟可靠汽车的制作是需要很大的研发投入,除此之外,研发周期也是很长的。互联网汽车的前提是智能安全和完全电动化,目标是完全自动驾驶和高度人工智能,而不是说简单地把手机功能集成到汽车上就行了。

  互联网造车靠谱吗?

  目前从各大媒体版面释放出的声音来看,国内互联网车企似乎在进行装备竞赛,你雇了一个牛人,我就雇一个更牛的人,你融了多少资金,我也不会比你融的少,你在年前推出新车,我绝对不会等到年尾再推出新车,这不仅让人担忧,如此做法,能做出高品质的车吗?互联网造车能靠谱吗?

  担忧一、时间过于仓促

  一款车型从开发到量产,周期至少需要3年至5年的时间,投入少则上亿元,多则数十亿元甚至百亿元,没有实力,仅有情怀显然是不够的。

  担忧二、核心技术缺失

  国际汽车巨头基本都有专属的核心技术,这些“独门秘笈”是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造车经验积累的,是用钱买不来的。

  担忧三、造车资质不好拿

  2014年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称,新建独立法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三年以上纯电动乘用车的研发基础,掌握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电池系统、整车集成和整车轻量化方面的核心技术,并拥有纯电动乘用车自主知识产权和已授权的相关发明专利。

  小编觉得,从短期看,随着国家在电动汽车准入资质上有所松动,很多企业窥视于整个汽车市场的大盘子,蠢蠢欲动,但大多处于初期赚取眼球的阶段。由于没有技术支撑和足够的资金,仅凭智能品牌的支撑,想在车市有所做为,难。对于那些一心扑在互联网造车的企业,小编只能表示你们好运。

分享新闻到

热门标签

热点阅读

    全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