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阅读

文化展相关的文章

expoon网展聚合所有文化展相关的新闻资讯,为你提供最新的相关行业报道。

2015大同国际摄影文化展将于9月10日开幕

2015大同国际摄影文化展将于9月10日开幕

2015大同国际摄影文化展将于9月10日在大同古城墙盛大开幕,此次展会历时较长,将至10月6日闭幕。据悉,此次展会将围绕多个主题展开,并将举办多种精彩活动,实现中国梦、世界梦,打造“精美华夏”文化公关品牌活动,欢迎摄影爱好者前来参展。(大同摄影文化展)据了解,本次国际摄影文化展聚集国内外著名摄影师与广大影像爱好者,以“影像世界大美大同”为主旨,发现山水之美,分享生活之美,传播影像力量,实现天下大同。为期一个月的摄影文化展将选择中国文化古都、北魏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大同为展览主场地,届时,将有来自国内外著名的影像传媒机构和影像界、新闻界、公关界的专家学者和大众摄影者莅临大同。将通过众多传达正能量的高品质作品的展览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体现本次摄影文化展集影像与公关、传统与现代、科技与自然、生态与人文、国际与国内、专业与多元于一体的鲜明特色。本次国际摄影文化展力求在传统摄影文化活动基础上实现突破与创新,设立了具有独特内涵和风韵的“镜美尊”颁奖礼,向国内外10位著名摄影家颁发“镜美尊”,旨在向为世界影像作出贡献的摄影师致敬,赋予摄影师应有的尊重和荣誉;为公众了解、认知和创作影像提供了多元空间,是全球媒体行业领袖、摄影家、大众摄影者齐聚一堂、互动融合的影像盛会。“影像的力量”中国(大同)国际摄影文化展围绕“一带一路”、“生态文明”、“抗战70周年”、“华赛获奖作品展”等主题,展示国际化、多元化的高品质影像作品;并创立具有业界推崇、公众认知的“镜美尊”颁奖礼。“镜美华夏”摄影作品展、摄影音乐会、摄影诗朗诵、“大家拍大同”、航空摄影、摄影文化新设备新技术展等精彩活动也将同期举行。“影像的力量”中国(大同)国际摄影文化展旨在向为世界影像作出贡献和为发现自然之美、分享生活之美的摄影师致敬,并赋予摄影师应有的尊重和荣誉;为公众了解、认知和创作影像提供多元空间,是全球媒体行业领袖、摄影家、大众摄影者齐聚一堂、互动融合的影像盛会。目前,此次摄影展正在火爆报名中,已经有不少的相关企业和摄影爱好者报名参展了,共同欣赏交流优秀的摄影作品,共同发展进步,共同打造这场摄影界的盛宴!

2015年08月03日

中国书院教育文化展昨日开幕 2000余件珍贵实物亮相

中国书院教育文化展昨日开幕 2000余件珍贵实物亮相

昨天,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聚协昌博物馆主办的“中国书院教育文化展”开幕,共展出2000余件明清、民国等时期的珍贵实物。系统展出了清代书院学生们的作文,生动再现了古代学生作业被“贴堂”的场景。古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怎样?课业负担重吗?和现代孩子相比到底谁更幸福?专家认为,如今孩子面临巨大的社会竞争,被迫接受“速成教育”,但压力也很大。古代学生的作业会被“贴堂”清代书院学生的课艺作业、老师批改过的课业卷、书院奖励学生的膏火票……这些只存在于古装戏里的物品,昨天在郑州图书馆的“中国书院教育文化展”上展出。观赏者们充满好奇,尤其是墙上展示的“贴堂”作业。“你看,几乎每个字,甚至标点符号都有标记。”看到一篇文章上密密麻麻的“圈”、“点”,一名游客十分惊奇。讲解员马女士说,学生的课艺作业上,“圈”、“点”越多,表明文章越优秀,“当时的老师很仔细,每一段都会有评语。”其中,有篇标题为《约探梅小启》的文章,画“圈”的地方超过90%;但有的文章,没有一处标“圈”。马女士告诉大家,但凡学生的优秀之作,都会“贴堂”供大家传阅学习;拙劣之作也会进行“贴堂”公示,给予鞭策。古代娃成绩优异才能获“津贴”展出的“贴堂”文章有考卷和课堂、课余作业。以清代为例,书院学生的考课分为官课、斋课,每月两次考试,只有考卷评定为超等、上取才能发奖金。当时学生们的奖品大多为膏火(膏油、灯火)票,就相当于现在的生活津贴。如果成绩差,拿不到膏火票,日常的生活学习就无法进行。马女士说,多数书院还会对贫困生发放膏火票。“这就类似于现在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奖优助贫。”马女士推测道。那古代学生们的作业难不难?聚协昌博物馆的郭馆长说,以清代为例,孩子们的作业主要为诗赋、试帖(对联居多)、策论等,相当于现在的作文。相比现在孩子的作业,古代的作业比较单一,但有深度,每一篇文章都是在熟知四书五经的前提下所作,郭馆长说:“在古代,你做不到‘满腹经纶’,就很难在书院里混了。”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绍侯说,古代不同时期,学生们学的东西不一样,作业也各不相同。在春秋战国时期,课堂上基本是口问口答,并不像后来的老师大讲特讲,一般都是只说几句话,学生问,老师答,后来除了学《诗》、《书》、《礼》、《乐》、《易》和《春秋》这些“大六艺”,还要学“小六艺”,即礼、乐、射、驭(也写作御)、书和数,也就是从个人修养和技艺方面,音乐、骑射等都要学。有了科举考试之后,作业就主要是为考试而设置的。比如隋至五代的考试,有问答式的“口试”、有依照所给形式对句的“帖经”、有测验经义记忆的“墨义”、有与作文近似的策问和诗赋,到明清更是以讲八股为主。和后来不同的是,那时候的课堂,时间很自由,一切以老师为主,并没有固定的时间,一天老师可能只讲一段就下课,也可能要讲完一篇,在课堂上,不允许和老师提反对意见。唯一特别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当时官学没落,家学兴盛,各种学说自成一派,学生们相对要自由得多。古时候,学生们虽然学的东西不一样,但课外做的事不外乎这几样:练字、背书、作文。另外,古时候讲究“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极少留课外作业,假期、课余都不会对学生有作业要求,全凭学生自觉,但是学生家里一般要求极其严格,因为不用功就无法考中做官,所以更多时候,学生的压力来自父母家人。古代娃和现代娃教育模式大不同相比而言,古时候和现代,哪个时候学生压力更大?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亮介绍,旧时的孩子自小读私塾,8岁开始就有可能考入书院。在现代,8岁的孩子刚入小学不久,是不是古代的孩子压力更大?因为自古有“头悬梁、锥刺股”一说。然而,杨亮说,那应该只是“范例”。那时候的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除去应试所需的知识储备,很少有外界压力。“读四书五经,并且掌握相关的诗词歌赋,都是‘濡化教育’。”杨亮认为,有的古人几十年都在考功名,接受文化是一个慢慢渗透的过程。可现在,人们没有条件去慢慢学习,大家都讲究“速成教育”,但也压力重重。

2014年01月22日

“中国书院教育文化展”郑州图书馆新馆开幕

“中国书院教育文化展”郑州图书馆新馆开幕

昨天,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聚协昌博物馆主办的“中国书院教育文化展”开幕,共展出2000余件明清、民国等时期的珍贵实物。系统展出了清代书院学生们的作文,生动再现了古代学生作业被“贴堂”的场景。古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怎样?课业负担重吗?和现代孩子相比到底谁更幸福?专家认为,如今孩子面临巨大的社会竞争,被迫接受“速成教育”,但压力也很大。古代学生的作业会被“贴堂”清代书院学生的课艺作业、老师批改过的课业卷、书院奖励学生的膏火票……这些只存在于古装戏里的物品,昨天在郑州图书馆的“中国书院教育文化展”上展出。观赏者们充满好奇,尤其是墙上展示的“贴堂”作业。“你看,几乎每个字,甚至标点符号都有标记。”看到一篇文章上密密麻麻的“圈”、“点”,一名游客十分惊奇。讲解员马女士说,学生的课艺作业上,“圈”、“点”越多,表明文章越优秀,“当时的老师很仔细,每一段都会有评语。”其中,有篇标题为《约探梅小启》的文章,画“圈”的地方超过90%;但有的文章,没有一处标“圈”。马女士告诉大家,但凡学生的优秀之作,都会“贴堂”供大家传阅学习;拙劣之作也会进行“贴堂”公示,给予鞭策。古代娃成绩优异才能获“津贴”展出的“贴堂”文章有考卷和课堂、课余作业。以清代为例,书院学生的考课分为官课、斋课,每月两次考试,只有考卷评定为超等、上取才能发奖金。当时学生们的奖品大多为膏火(膏油、灯火)票,就相当于现在的生活津贴。如果成绩差,拿不到膏火票,日常的生活学习就无法进行。马女士说,多数书院还会对贫困生发放膏火票。“这就类似于现在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奖优助贫。”马女士推测道。那古代学生们的作业难不难?聚协昌博物馆的郭馆长说,以清代为例,孩子们的作业主要为诗赋、试帖(对联居多)、策论等,相当于现在的作文。相比现在孩子的作业,古代的作业比较单一,但有深度,每一篇文章都是在熟知四书五经的前提下所作,郭馆长说:“在古代,你做不到‘满腹经纶’,就很难在书院里混了。”古代老师很少留课外作业全凭学生自觉那古时候学生的作业重吗?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绍侯说,古代不同时期,学生们学的东西不一样,作业也各不相同。在春秋战国时期,课堂上基本是口问口答,并不像后来的老师大讲特讲,一般都是只说几句话,学生问,老师答,后来除了学《诗》、《书》、《礼》、《乐》、《易》和《春秋》这些“大六艺”,还要学“小六艺”,即礼、乐、射、驭(也写作御)、书和数,也就是从个人修养和技艺方面,音乐、骑射等都要学。有了科举考试之后,作业就主要是为考试而设置的。比如隋至五代的考试,有问答式的“口试”、有依照所给形式对句的“帖经”、有测验经义记忆的“墨义”、有与作文近似的策问和诗赋,到明清更是以讲八股为主。和后来不同的是,那时候的课堂,时间很自由,一切以老师为主,并没有固定的时间,一天老师可能只讲一段就下课,也可能要讲完一篇,在课堂上,不允许和老师提反对意见。唯一特别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当时官学没落,家学兴盛,各种学说自成一派,学生们相对要自由得多。古时候,学生们虽然学的东西不一样,但课外做的事不外乎这几样:练字、背书、作文。另外,古时候讲究“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极少留课外作业,假期、课余都不会对学生有作业要求,全凭学生自觉,但是学生家里一般要求极其严格,因为不用功就无法考中做官,所以更多时候,学生的压力来自父母家人。古代娃和现代娃教育模式大不同相比而言,古时候和现代,哪个时候学生压力更大?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亮介绍,旧时的孩子自小读私塾,8岁开始就有可能考入书院。在现代,8岁的孩子刚入小学不久,是不是古代的孩子压力更大?因为自古有“头悬梁、锥刺股”一说。然而,杨亮说,那应该只是“范例”。那时候的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除去应试所需的知识储备,很少有外界压力。“读四书五经,并且掌握相关的诗词歌赋,都是‘濡化教育’。”杨亮认为,有的古人几十年都在考功名,接受文化是一个慢慢渗透的过程。可现在,人们没有条件去慢慢学习,大家都讲究“速成教育”,但也压力重重。来这儿看展览地点:郑州图书馆新馆(郑东新区客文一街10号)展览时间:9:00~17:00(每周一闭馆)

2014年01月22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文化展览:年俗展上话年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文化展览:年俗展上话年俗

尽管离春节还有10天,但浓浓的年味儿已在京城蔓延开来。1月20日,早上不到9点,地处北京西郊的石景山体育馆外,已排起长长的队伍。体育馆内正在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文化展览。走进体育馆,“笔墨绘春”“张灯结彩”“舞动春风”“雕福塑瑞”“锦绣前程”“点石化金”“品味醇美”等8个展区依次铺开,剪纸、年画、灯彩、风筝、面人、泥塑、香包、织锦、陶瓷、漆器、茶叶制作等近80个跟年文化有关的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正向观众介绍各地的年节习俗并现场展示精湛技艺。按照北方习俗,过年时做面食、贴对联。资料照片在“笔墨绘春”展区,记者看到几乎每一个展台面前都挤满了人。这里主要展示祖国东南西北各地的手绘年俗精品,包括彩塑京剧脸谱、湖北江汉平原皮影戏、藏族唐卡和河北武强木版年画等。由于地域相隔比较远,各地手绘年俗在制作工艺、载体、艺术风格等方面特色鲜明。“桃花坞年画以直接反映每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而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较为广泛,除了历史故事,还有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在桃花坞年画展台前,来自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的“80后”叶小香正向观众介绍中国传统年画中“南桃”与“北柳”之间的区别。听了这番介绍,从东城区赶来看展览的李大爷有些感慨:“以前过年,家家户户贴年画、剪剪纸,甭提多热闹,可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些过年的习俗越来越淡漠了!”李大爷告诉记者,儿子儿媳都在外企上班,家里的生活条件很好,但儿子儿媳连饺子都不会包,对贴年画等年俗更是一窍不通。“老辈们传了几百年的年俗总不能就这么丢了吧,所以我和老伴儿带9岁的孙子来长长见识。”李大爷说。“在南京有‘过年不到夫子庙观灯,等于没有过年;到夫子庙不买盏灯,等于没过好年’的说法。”在秦淮灯彩展台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淮灯彩传承人陈柏华介绍说,如今的秦淮灯彩早已打破“初八上灯,十八落灯”的习俗,腊月二十八就上灯,直到正月过完才下灯。如今,春节期间的秦淮河畔,再次出现“家家走桥,人人看灯”“银烛影中明天下,相逢俱是看灯人”的热闹景象。在很多年俗式微的情况下,秦淮灯彩这种年俗何以获得强大的生命力?陈柏华告诉记者,秦淮灯彩的兴盛得益于政府的扶持和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在各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陈柏华和其他秦淮灯彩传承人,建立了“秦淮花灯”网站和句容秦淮花灯文化研究中心。不仅如此,秦淮河畔年年举办秦淮灯会,展示秦淮灯彩,为老百姓接触、了解这一非遗年俗提供了大量机会。有接触才有了解,有了解才可能喜爱。秦淮灯彩正是在与老百姓的不断接触中重新获得百姓的青睐。秦淮灯彩展台不远处是山东潍坊杨家埠风筝展台。陈柏华话音未落,65岁的杨家埠风筝传承人张效东正牵引着一只风筝想要“放飞”,引得观众纷纷举起相机“咔嚓”按下快门。张效东介绍说,放风筝一直是潍坊当地的传统年俗,而杨家埠风筝在当地做得最有特色。300年来,杨家埠风筝一直引领潍坊当地风筝制作文化的潮流。张效东把其中的秘诀归结为“与时俱进”。他边介绍,边拿起一只名为“鼠猫争春”的大风筝指给记者看:“这只风筝,不仅色彩讲究,式样新颖,更是一只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动态风筝。当‘鼠猫争春’飞起来时,它腹部的杠杆在压力的作用下就会触动尾部的铃铛和灯泡的电源,发出清脆的声响和闪烁的灯光。”众人听完介绍,无不啧啧称奇。看样子,传统年俗文化也需要不断创新。

2014年01月21日

中国沉香文化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 展会将持续到6月30日

中国沉香文化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  展会将持续到6月30日

11日,《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开幕式在山东博物馆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省政府特邀咨询张建国为展览揭幕。据了解,两周前《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在山东博物馆进行预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此次展览由山东博物馆、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联合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沉香保育委员会、山东省文物收藏与保护协会共同举办,展品涵盖了陶器、瓷器、青铜、玉器等文物类别,是中国迄今规模最大、展品最多、文物等级最高的沉香文化展。此次展览以沉香文化发展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汉晋:香出博山观烟修仙”,通过此时期香器的演变,揭示当时用香习俗及目的的转变。第二部分为“隋唐:佛使梵香接引众生”,旨在探讨香与宗教的内在关系。第三部分是“宋代:怡情养性香入巷陌”,通过典型香器的呈现,配以此时期的书画资料说明,探究香在文人生活中的位置。第四部分是“明清:雅俗之间精致奢华”,主要阐述明代香事与宋代香事的关联性,同时解读沉香雕刻艺术,一方面呈现新型及新材质的香器类别,另一方面关注清代沉香资源状况及沉香雕刻艺术的发展,探究沉香雕刻艺术的传承。据悉,展览开幕式上,山东博物馆作为国有博物馆首次与民办博物馆、私人藏家合作共同举办展览,主动发挥国有博物馆场馆硬件、展览策划、专家资源、设计施工等多方面的优势,又充分利用民办博物馆的主题收藏与研究特色,探索了一条特色展览、合作共赢的新型发展之路。展览将持续至6月30日。主办方在展览的过程中还将不断推出很多参与性的活动和讲座,以期使山东成为沉香文化的一个重要研究基地。

2014年01月13日

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于1月11日在山东举办

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于1月11日在山东举办

沉香文化展资料图据悉,本届沉香文化展汇集了山东博物馆、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收藏的与香文化有关的238件(套)展品,涵盖了陶器、瓷器、青铜、玉器等文物类别,是我国第一个规模大、展品数量多、文物等级高的沉香文化主题展览。展览特别向故宫博物院借出展品48件,其中,哥窑及龙泉窑香炉都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之前从未展出过。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昨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这是迄今为止我国举办的最大规模沉香文化展。山东省在沉香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展出的年代最早的一件香器——战国时期的灰陶熏炉,1955年出土于济南市气象局战国墓,现由山东博物馆收藏。在山东地区汉代的画像石及魏晋时期的佛造像中都常见焚香的场景和香器的形象。据山东博物馆郭馆长介绍,展览汇集了山东博物馆、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收藏的与香文化有关的238件(套)展品,其中自战国直至近代的香器180件,产自越南、印尼、海南等世界各主要产地的顶级沉香58件,展品涵盖了陶器、瓷器、青铜、玉器等文物类别,是我国第一个沉香文化主题展览,展览规模之大、展品数量之多、文物等级之高,在中国博物馆的专题展览中也是罕见的。展览特别向故宫博物院借出展品48件,其中,哥窑及龙泉窑香炉都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之前从未展出过。据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常务馆长黄毅介绍,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汉晋:香出博山观烟修仙”,通过此时期香器的演变,揭示当时用香习俗及目的的转变。第二部分为“隋唐:佛使梵香接引众生”,旨在探讨香与宗教的内在关系。第三部分是“宋代:怡情养性香入巷陌”,通过典型香器的呈现,配以此时期的书画资料说明,探究香在文人生活中的位置。第四部分是“元明:雅俗之间复古开新”,主要阐述明代香事与宋代香事的关联性,同时解读沉香雕刻艺术。第五部分是“清代:宫廷香事精致奢华”,一方面呈现新型及新材质的香器类别,另一方面关注清代沉香资源状况及沉香雕刻艺术的发展。第六部分为“当代:香事复兴雅致生活”,目的在于探究香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及沉香雕刻艺术的传承。据悉,展览将持续至6月30日。

2014年01月09日

沉香文化展即将亮相山东博物馆

沉香文化展即将亮相山东博物馆

此次展览汇集了山东博物馆、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收藏的与香文化有关的238件(套)展品,涵盖了陶器、瓷器、青铜、玉器等文物类别,是我国第一个规模大、展品数量多、文物等级高的沉香文化主题展览。展览特别向故宫博物院借出展品48件,其中,哥窑及龙泉窑香炉都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之前从未展出过。由山东博物馆和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即将于1月11日在山东博物馆与观众正式见面。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昨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这是迄今为止我国举办的最大规模沉香文化展。山东省在沉香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中佔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展出的年代最早的一件香器——战国时期的灰陶熏炉,1955年出土于济南市气象局战国墓,现由山东博物馆收藏。在山东地区汉代的画像石及魏晋时期的佛造像中都常见焚香的场景和香器的形象。据山东博物馆郭馆长介绍,展览匯集了山东博物馆、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收藏的与香文化有关的238件(套)展品,其中自战国直至近代的香器180件,产自越南、印尼、海南等世界各主要产地的顶级沉香58件,展品涵盖了陶器、瓷器、青铜、玉器等文物类别,是我国第一个沉香文化主题展览,展览规模之大、展品数量之多、文物等级之高,在中国博物馆的专题展览中也是罕见的。展览特别向故宫博物院借出展品48件,其中,哥窑及龙泉窑香炉都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之前从未展出过。据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常务馆长黄毅介绍,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汉晋:香出博山观烟修仙”,通过此时期香器的演变,揭示当时用香习俗及目的的转变。第二部分为“隋唐:佛使梵香接引众生”,旨在探讨香与宗教的内在关系。第叁部分是“宋代:怡情养性香入巷陌”,通过典型香器的呈现,配以此时期的书画资料说明,探究香在文人生活中的位置。第四部分是“元明:雅俗之间復古开新”,主要阐述明代香事与宋代香事的关联性,同时解读沉香雕刻艺术。第五部分是“清代:宫廷香事精致奢华”,一方面呈现新型及新材质的香器类别,另一方面关注清代沉香资源状况及沉香雕刻艺术的发展。第六部分为“当代:香事復兴雅致生活”,目的在于探究香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及沉香雕刻艺术的传承。据悉,展览将持续至6月30日。

2014年01月09日

热门标签

热点阅读

    全景推荐